東漢主要就是利用南匈奴戍邊,經營好西域,聯合北方各部族和西域各國不斷打擊北匈奴。其間,湧現了許多有勇有謀之士,雖不如衛青、霍去病,但也很了不得。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膽魄,以36人馳騁西域;竇憲,徹底解除了北匈奴對漢朝的威脅,勒石燕然,真正做到了「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
勒石燕然之後,北匈奴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南下歸附,一部分隨北單于西遷至伊犁河流域。但這夥人依然不安分,出沒於天山南北,打家劫舍。之後,在東漢幾次武力打擊之下,北匈奴餘部最終出走西域,到達中亞。
有一種說法是,出走的這部分匈奴人,就是曾讓羅馬帝國膽寒的匈人,也就是匈牙利人的祖先,還出了一個號稱「上帝之鞭」的首領阿提拉。漢朝的手下敗將,竟讓羅馬肝顫,頓時令人激情澎湃,但由「匈奴」到「匈牙利」,太想當然了,這說法沒有任何依據。
我們大中華,有悠久的歷史、有燦爛的文明。其實,我們的民族自信,不需要誰來打雞血。正視差距,奮起直追,才是應有的態度。
不過,民族融合是必然的,遷居中亞的北匈奴一定會跟周邊民族相互通婚、相互影響,最後融於歐洲民族,就像南下的南匈奴融於中華民族一樣。
匈奴王朝終結
南匈奴歸附後,主要被安置在了河套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寧夏一帶,受漢朝的管理,逐步漢化。東漢末年,匈奴也參與了中原混戰,既占據地盤,又籠絡人口,還總想有反客為主。
曹操,坐鎮北方,放眼神州,自然不能忽略匈奴的治理。公元216年,他扣留了匈奴末代單于呼廚泉,派右賢王去卑監國,還將南匈奴分為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分散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的不同地區,分而治之。此外,他還選派漢官對匈奴各部進行監管。至此,匈奴單于王朝宣告終結。
在治理匈奴的過程中,曹操還促成了一件文化佳話,就是文姬歸漢。
曹操,的確是「雄才大略,超世之傑」,不但消滅了匈奴割據,還解決了氐、羌、烏桓等威脅北部邊境的部族。他的主要策略,就是胡漢雜居,實行分化與監管。這加速了民族同化,但也為後來的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五胡亂華,字面上來看,似乎有點貶義,但實際上,卻融合了民族、豐富了文化,為後來的多民族統一奠定了基礎。在五胡亂華時期,第一個華麗登場的就是匈奴。
大匈奴的絕響
南匈奴,被曹操分為五個部,其中左部的首領叫劉豹。匈奴人南遷後,與漢人雜居,學會了農耕,學習了漢文化,也有了漢姓。劉豹的遠祖是冒頓單于,因冒頓單于娶了劉邦的宗女,故後代子孫認為可以跟隨祖奶奶的姓氏,姓劉。
劉豹,看名字就很漢化,而他的兒子劉淵就更漢化了。劉淵,從小就拜名士為師,博學廣識,尤愛讀春秋,點評歷史人物頗有見地。
劉淵繼父位後,治理有方,得到了匈奴五部的支持,和西晉朝廷的認可。在八王之亂中,他趁勢而起,建立漢,認阿斗劉禪作祖宗,立志要光復漢朝。因後來發生叛亂,而劉淵的堂侄劉曜稱帝,改國號為趙,平定了叛亂,故而匈奴劉氏建立的這個政權被稱為漢趙。但漢趙政權雖然滅掉了西晉,卻也只是曇花一現,國祚不長。不過,漢趙並非匈奴人的絕響。
匈奴人的絕響,在大約百年之後的大西北。
其實,未西遷的匈奴人並非全遷入了內地,還有一部分留在了北方草原,有一部分跟鮮卑人通婚,成為鐵弗人。公元407年,劉淵的同族人赫連勃勃自稱大單于,建立胡夏政權,定都統萬城。赫連勃勃,認為自己是夏啟的後人,不該隨母族姓劉,就取「徽赫與天連」之意,改姓赫連。公元431年,胡夏政權,作為十六國中最後一個,被北魏滅掉了。如今,只有位於陝西榆林的統萬城遺址,見證著匈奴曾經的榮光。
南北朝之後,匈奴作為一個族群,就消失在歷史煙雲之中。但匈奴的血脈其實並未消失,融合在了漢人,以及後來的鮮卑人、突厥人等後來草原人群之中。當然,最終都歸於了中華民族。也許,你我他身上,就有著曾經的匈奴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