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全傳:匈奴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沒的!
匈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不能忽略的族群。曾經,對中國人而言,他們是敵人,是對手,更是中華男兒的星辰大海。霍去病說,「匈奴不滅,無以家為」;陳湯說,「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匈奴,出現於戰國,消失於南北朝。司馬遷在《史記》中,寫有《匈奴列傳》,但因為生命有限,他老人家只能寫到匈奴是怎麼來的,不能寫到匈奴是怎麼沒的。我覺得有必要寫一篇《匈奴全傳》,從匈奴怎麼來到怎麼沒,全面交待。
由來
關於匈奴的來歷,司馬遷在《匈奴列傳》中,歸結為「夏後氏之苗裔也」。所有人都是炎黃子孫,是《史記》中的大寫意,匈奴也概莫能外。這結論聽著很有「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的意味,但似乎有點主觀意識太強了。相比之下,王國維的考證更加詳實有據。他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認為匈奴從來就有,只不過是「隨世異名,因地殊號」。根據這個結論,匈奴的誕生應該就是以下這個故事。
在漢地的北方,有一片蒼茫的大草原。這草原遼闊異常,在不同地域分布著不同的部落,而這些部落包括,但不限於鬼方、混夷、獫狁、匈奴等等。王國維認為,胡、戎、狄等稱謂,都是漢政權對游牧民族政權的蔑稱,並不是遊牧政權的自稱。這些部落,各有各的領導,互相都不服。在常年的互相攻伐中,匈奴不斷壯大,逐步征服了草原上的許多對手,到戰國時期,在草原一家獨大,並開始成為漢地政權的威脅。
趙國的李牧
戰國七雄,秦、趙、燕都與匈奴交界,各有名將防禦匈奴,但最知名的是趙國名將李牧。
對付匈奴,李牧是專業的。據《史記》記載,李牧常年駐守在代、雁門一帶,並擁有軍事、財務、人事等諸多方面一把抓的權力。
匈奴以遊牧為生,對農田不感興趣,與漢政權打仗,主要是為了掠奪物資。針對這一特點,李牧制定了不打戰術:匈奴每來犯,軍隊立即退入營壘,堅守不戰。他還下令,有膽敢出戰者,斬。面對這種躲著不打的戰術,匈奴往往一無所獲,但也譏笑李牧怯戰。總也不敢打,趙王也覺得李牧不行,就換了個敢打的來。換來的倒是敢打,就是打不過,最後不但損兵折將,還損失不少財物。實踐出真知,趙王確實體會到了不敢打的好處,最後又把李牧換了回來。
李牧重新上崗後,依舊延續之前的不打戰術,但卻一直厚待將士。將士們在感激主帥的優待之餘,再面對匈奴的嘲笑,就不淡定了,紛紛要求一戰。李牧認為士氣可用,可以一戰,就設下埋伏。匈奴根本不把怯戰的李牧放在眼裡,大大咧咧地就進了埋伏圈。李牧指揮將士奮起一擊,殺死匈奴十餘萬騎。自此,匈奴十餘年靠近趙國邊境。
從李牧身上可以看出,名將,不只是會打仗,更要知道能不能打,及什麼時候打。可惜,這樣的名將,最終死於反間計之下。可見,再厲害的名將也禁不住一個糊塗領導。
秦朝的蒙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