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沉默的抗爭
進入2000年後,我開始有意識地在一些小事上進行無聲的抗爭。
比如,我會偶爾多買一些菜,然後不向宋志遠要錢。當他問起的時候,我就說:"忘記了,下次一起算吧。"但是下次,我會故意不提這件事。
再比如,我會給孩子們買一些小禮物,價格不貴,但是不記在帳本上。當宋志遠發現的時候,我就說:"這是我自己想買的,不用分攤。"
這些小小的"違規"行為,在別人看來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對於習慣了AA制的宋志遠來說,卻是不可理解的。他會皺著眉頭問我:"為什麼不按規矩來?這樣帳目就亂了。"
"偶爾亂一下也沒關係啊。"我總是這樣回答。
其實,我內心深處是希望他能夠主動打破這種模式的。我希望有一天他會說:"我們別再這樣算帳了,一家人這樣生活太累了。"但是他從來沒有這樣說過,反而對我的"違規"行為越來越不滿。
2003年,我生了一場大病,需要住院治療。按照我們家的規矩,醫療費用仍然要各付一半。但是這次的費用比較高,總共花了將近兩萬塊錢。
在醫院的時候,我看到其他病人的家屬都是一個人去交費,沒有人像我們這樣還要分開計算。有個病友的老公對我說:"你老公真夠細心的,連住院費都算得這麼清楚。"
我苦笑著說:"這是我們家的習慣。"
但是心裡卻在想:這真的是細心嗎?還是太過冷漠?
出院的時候,護士給我們結算總費用。宋志遠拿出計算器,認真地計算著我們各自應該承擔的部分。我看著他專注計算的樣子,心中湧起一種深深的悲哀。
"志遠,我們能不能......"我想要說什麼,但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能不能什麼?"他抬頭看著我。
"沒什麼,我們回家吧。"
我知道,即使我說出心中的想法,他也不會理解的。四十多年的習慣,怎麼可能輕易改變?
但是從那以後,我開始有了一個想法:既然他這麼喜歡算帳,那我就讓他算個夠。
第六章:轉折的信號
2010年,我們的婚姻迎來了一個轉折點,雖然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
那年春天,宋志遠的身體開始出現一些小問題。血壓偏高,血糖也有些異常。醫生建議他要注意飲食,多運動,定期檢查。
按照我們家的規矩,他的醫療費用當然還是要各付一半。但是這次,我注意到了一個細節:他在計算費用的時候,手有些顫抖。
"你沒事吧?"我問。
"沒事,就是有點累。"他說。
但是我發現,他開始變得比以前更加計較小錢。以前我們的帳目如果有幾塊錢的誤差,他通常會說算了,但是現在連幾毛錢的差異他都要弄清楚。
有一次,我們去超市買菜,結帳的時候發現比預算多了3塊錢。以前他可能會說這點小錢不用計較,但是這次他堅持要查清楚多出來的錢是什麼。
原來是我多買了一袋鹽,2.5塊錢。
"這袋鹽不在我們的購物清單里。"他說,"如果你想買,就從你的錢里出。"
我看著他認真的樣子,心裡湧起一種複雜的情感。這個男人是我的丈夫,我們共同生活了快三十年,但是為了2.5塊錢的鹽,他可以這樣認真地跟我計較。
"好,我出。"我說。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想了很久。我突然意識到,宋志遠變得更加計較,可能不是因為他變得更小氣了,而是因為他對未來有了某種擔心。
他是不是在擔心自己的身體?是不是在擔心以後的醫療費用會很高?是不是在為將來做準備?
但是,即使是這樣的擔心,他也沒有和我分享過。我們的交流永遠只限於帳目的核對,從來不涉及內心的想法。
2015年,宋志遠的身體問題變得更加明顯。他開始經常去醫院檢查,每次的費用都要嚴格按照AA制分攤。我們家的醫療開支帳目變得越來越厚。
有一天,我在整理這些帳目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個問題:最近幾年,他的醫療費用明顯比我的高,但是在分攤的時候,他從來沒有要求我少承擔一些。
這讓我感到很困惑。按照我們家的規矩,個人的醫療費用應該個人承擔,共同的家庭開支才需要分攤。但是這些年來,他的醫療費用一直按照共同開支來處理。
這是他的疏忽,還是有意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