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已是詩中人
記得年少時讀到「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只覺得老翁的形象既憔悴又有幾分滑稽,甚至邋遢。
然而,放眼四周,卻發現生活中不乏「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天寒地凍身著單衣,卻希望天再冷一點,這樣碳就可以賣個好價錢。儘管城外雪深一尺,牛困人飢,也要去去市南門尋找一線希望。因為,只有賣了炭,才有錢解決身上衣和口中食。
這場景和外賣小哥、滴滴司機等職業何其相似,穿梭在城市的街頭巷尾,為了一份收入,為了生活,不敢有絲毫懈怠。
但遺憾的是,算法並沒有給他們喘息機會。無論他們怎麼努力,最終收入還是被算法定義得死死的。
我曾與一位滴滴司機交談,他告訴我,無論他如何拚命接單,每小時的收入都很難超過30元。即使偶爾接到一個大單,但接下來往往會面臨長時間的空閒。
外賣小哥亦是如此,他們可以跑贏路上的紅綠燈,但卻無法跑贏那些決定收入的算法。每單價格從9塊變成6快,甚至降到3塊,並取消獎勵,但騎手依然競爭接單。因為,那是他們謀生的手段。
這不禁讓我思考,我們是否真的掌控著自己的生活?很多時候,我們看似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但實際上,我們都在被背後的算法和規則所操控。
這不僅僅是外賣和滴滴的問題,更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縮影。我們似乎無法選擇,只能被動地接受。
這就像工地搬磚的工人,從日薪到計件制,再到績效工資,最後到純績效工資,資本家為降低成本,設下一個個陷阱。
而我們,無論多麼努力,都只能維持在一個穩定的低收入狀態。無法突破算法,只能被算法定義。
跳出來想一想,我們和「賣炭翁」又有何異?
可是,我們不能改變,也無法改變,只能在自己的一小片天地徘徊。我們不是沒有嘗試展翅起飛,而是現實之牆下,堆積著太多因嘗試而折斷的翅膀。
我們學會了接受與適應,不再用旁觀者身份去審判《賣炭翁》。只覺得它字字泣血,句句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