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孤勇者的悲劇。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墮河而死,當奈公何!
公無渡河。
沒有任何憑仗,他想渡河,是不可能的,這是現實。
公竟渡河。
即使如此,他依然選擇渡河,結果他知道,卻一無返顧。
墮河而死。
沒有意外,直直的闖入河中,他死了。
當奈公何!
目睹這一場渡河悲劇,旁觀的人無不感慨,直嘆:又有什麼辦法呢。
短短16個字,如一股熱浪入喉,擊打著人的心,發出久久的迴響。
白髮老翁為何要渡河,是對命運的抗爭,抑或是真誠願望所通向的毀滅呢?
沒有人知道,但是,老翁決絕渡河,明知其不可為卻為之的決絕卻震撼了後世幾百年,甚至幾千年。
三百年後,李白也被《公無渡河》感動,他揮筆寫下一首《公無渡河》:
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
波滔天,堯咨嗟。
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
被發之叟狂而痴,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
箜篌所悲竟不還。
詩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寫黃河決堤,決開崑崙,衝擊著龍門,為了治水,大禹不顧幼兒的啼哭,決然離家。
第二部分複述《公無渡河》古詩,狂夫徒步渡河,死在河中,為長鯨吞食,只留下妻子唱著悲歌。
學者評論:李白的《公無渡河》磅礴豪邁,卻依然沒有超越原作。
在李白之後,李賀寫過、陸遊寫過,溫庭筠也寫過,十幾首名作,卻沒有一首能超越原詩,即使是李白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