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台詩案"是怎麼回事?蘇軾在獄中受盡折磨,日夜審訊,被逼認罪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由於湖州知州蘇軾在《湖州謝上表》當中寫有敏感詞彙,被監察御史上奏彈劾,宋神宗派人要將他抓捕進京。
在宋神宗的授意之下,御史台馬上派出以太常博士皇甫遵為首的人馬,馬不停蹄地前往湖州抓捕蘇軾,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
根據當時的朝廷制度,官員被調往新的地方做官的時候,都要給皇帝寫一封感謝信,因此,蘇軾來到湖州擔任知州僅僅三個月,就寫下了獻給皇帝的一篇《湖州謝上表》。
然而,《湖州謝上表》只是蘇軾寫給宋神宗的一篇感謝信,內容並沒有涉及朝廷的任何信息,為什麼還會發生「烏台詩案」呢?
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監察御史何正臣仔細觀看了蘇軾送來的這篇《湖州謝上表》,其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
「愚不識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察事,或能牧養小民。」
從蘇軾的話語當中可以看出,蘇軾是在《湖州謝上表》裡面發泄了對宋神宗的不滿情緒,他無法跟「王安石變法」的變法派一起共事,所以只能來到湖州管理一下地方事務了。
從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後,宋朝一直都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時代,而蘇軾當時已經當了八年的地方官,竟然還沒有被調往朝廷,所以他對宋神宗產生意見也在情理之中。
雖然蘇軾當時的文采已經名譽天下,但始終就是得不到宋神宗的重用,這或許跟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
蘇軾
在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實施「王安石變法」的時候,蘇軾和司馬光等人一樣,選擇站在了王安石的對立面。
不僅如此,蘇軾還經常給宋神宗呈上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奏摺,其中表示「王安石不應該這麼改革」、「科舉考試改得不對」等等。
這樣一來,在宋神宗的心裡,蘇軾就成為了他最為討厭的大臣,自然不會對蘇軾加以重用。
在寫給宋神宗的那篇《湖州謝上表》裡面,蘇軾只是寫了幾句發牢騷的話,其實並沒有什麼過激性的詞彙。但是,當蘇軾的這幾句「牢騷話」,到了那幫居心叵測的御史台手裡面,意義和性質就完全改變了。
監察御史何正臣、李定、舒亶正是抓住了《湖州謝上表》當中的那幾句話,在中間大做文章,並且還給蘇軾安上了一個「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宣傳中外,孰不嘆驚」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