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宋神宗來說,他為了推行「王安石變法」,不顧曹太后以及眾多大臣的反對,已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此,誰想要阻擋新法的推進,就會被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須要清除,更何況一個小小的湖州知州呢!
於是,身為湖州知州的蘇軾,儘管在湖州當地深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還是被御史台的幾道彈劾奏摺逼上了絕境,從而被皇甫遵率領的人馬逮捕進京。
在宋神宗的心裡,他也希望蘇軾能夠幫助自己推行變法,但因為政治理念不同,根本無法重用蘇軾。
宋神宗深知,蘇軾的高調行事作風也確實影響了新法的推進,已經到了自己出面調解平衡的時候了,索性就借著逮捕蘇軾的機會,打壓一下保守一派。
從蘇軾被調往湖州擔任湖州知州,到莫名其妙地被捕入獄,期間僅僅只有三個月的時間。
而這一年,蘇軾已經四十三歲了......
從表面上來看,蘇軾的被捕是因為監察御史上書彈劾的結果,然而實際上,卻是宋神宗為了推行變法,而故意趁機調整新舊勢力所下的一步棋。
可惜的是,此時的蘇軾卻對此一無所知,他還在各種猜測自己被捕的原因。
就這樣,在一頭霧水的情況之下,蘇軾被皇甫遵率領的人馬綁了起來,並且準備押解到北宋的國都汴京(如今的河南開封),他也不知道自己將會面臨什麼樣的處罰。
根據北宋學者孔平仲在《孔氏談苑》當中的記載,蘇軾被押上一艘船準備走水路前往汴京,當他們走到太湖的時候,由於船槳損壞,不得不停下來進行維修。
於是,在士兵的看守之下,蘇軾坐在太湖旁邊的蘆香亭休息。
然而,當蘇軾望著太湖之上美景的時候,他的內心百感交集。
此時的蘇軾已經隱約意識到,自己的遭遇必定跟創作的詩文有關,而是自己的朋友實在太多,跟許多朋友之間都有過詩文創作和書信往來。
蘇軾心裡明白,在當時那個文字獄盛行的時代,一旦自己的罪名成立,勢必就會牽扯進來眾多的朋友,這對他來說簡直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就在這個時候,蘇軾認為,與其連累朋友,不如一死了之,他竟然萌生了跳湖自盡的念頭。
可是,即便蘇軾投湖自盡,這件事情就可以就此了結嗎?
蘇軾坐在湖邊前思後想,他擔心自己投湖自盡之後,留下一個手足情深的弟弟蘇轍該怎麼辦呢?自己的朋友依然會受到牽連又該怎麼辦呢?
想到這裡,蘇軾決定重新振作起來,不管前面即將面臨怎樣的風險,也要勇敢去面對。
蘇軾看著同樣坐在湖邊休息的太常博士皇甫遵,他非常想要詢問清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但終究還是沒有開口詢問,他只是在心裡聯想出了無數種可能面臨的後果。
為了折磨蘇軾,皇甫遵可謂是煞費苦心......
皇甫遵內心深知,蘇軾利用自身的文采結交了許多朋友,這次被捕入京,肯定會有許多朋友前來探望他,那就阻止他們見面,徹底讓他變成一個孤家寡人,從心靈上折磨他。
可是,當大家知道蘇軾出事之後,由於擔心會惹火上身,紛紛選擇遠離他。
常言道「患難見真情」,並不是所有朋友都對蘇軾避之遠離,而且敢於跟他站在一起,其中就包括揚州知州鮮於侁(shen)。
就在皇甫遵押著蘇軾途經揚州的時候,鮮於侁主動提出要見蘇軾一面。
然而,皇甫遵斷然拒絕了鮮於侁的請求,並且威脅他說:「我知道你是揚州知州,你跟蘇軾之間的關係很好,你們兩人之間的書信往來比較頻繁,你趕快回去把那些書信全部燒了,否則會把你牽連進來的!」
面對皇甫遵說出的略帶威脅的話語,鮮於侁並沒有被嚇到,而是義正詞嚴地說道:「欺君負友,吾不忍為,以忠義分遣,是吾所願。」
因此,就在大家紛紛對蘇軾避而遠之的時候,鮮於侁甘願冒險來探望他,可見他們兩人之間的情意之深。
經過了二十多天的一路跋涉,皇甫遵順利將蘇軾押解到了汴京,並將他關進了刑部監獄。
雖然此時的蘇軾身心疲憊,但御史台的那些人一心想要把他置於死地,不讓他擁有任何喘息的機會,沒過幾天就開始對他進行一場殘酷的審訊。
負責審訊蘇軾的主要官員是監察御史李定和知諫院兼侍御史知雜事張璪,他們兩人都是屬於「王安石變法」當中的變法派,與蘇軾正是政治上的對頭。
關於張璪的品德,《宋史》當中評價他為「德之賊」,幾乎是沒有什麼道德可言,還經常編造一些謠言陷害他人。
審訊剛一開始,李定和張璪就問蘇軾一個十分奇怪的問題:「在五代之內,你們家族有沒有皇上賜予的誓書鐵券?」
誓書鐵券通常是由皇帝賞賜給那些立下赫赫戰功的大臣的,如果他們本人或者他們的後代犯了重罪,可以拿出來免除罪行,相當於「免罪金牌」。
然而,御史台的那幫人早就提前把蘇軾的家庭背景調查的一清二楚。
李定和張璪明明知道蘇軾沒有誓書鐵券,仍然故意問出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訴蘇軾:你這次犯得可是重罪,誰都營救不了你,不要再做無謂的抵抗,問你什麼問題,老老實實回答就行了。
那麼,李定和張璪採取的這個計策,能否攻破蘇軾的心理防線呢?
為了避免夜長夢多,李定和張璪想要儘快拿到蘇軾交待的口供,這樣就可以把蘇軾的罪名坐實,從而把他置於死地。
可是,審問剛剛開始之後不久,面對李定和張璪提問的第一個問題,蘇軾不願意回答,他看不慣自己受到這樣的折磨和羞辱,竟然再一次想到了自盡。
而這一次,蘇軾想到的自盡方式是絕食,他拒絕接受食用獄卒送來的食物。
蘇軾在監獄之中絕食了兩天,就傳到了宋神宗的耳朵里,宋神宗馬上派人來到監獄詢問情況,但蘇軾什麼話也沒說。
眼看宋神宗派人來到監獄進行詢問,蘇軾意識到,此時的宋神宗還沒有忘記自己,說明自己犯下的罪名罪不至死。
想到這裡,蘇軾給自己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安慰,他決定繼續堅持下去,於是放棄了「絕食自盡」的念頭。
對於這起「烏台詩案」,御史台的那幫人早就想好了對策,他們想要從蘇軾身上獲取兩個目的:一是通過蘇軾招供的許多詩詞歌賦上面,來證明他對皇上和朝政的誹謗,從而將他置於死地;二是利用蘇軾跟他的朋友之間的書信往來,將朝廷當中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保守派牽扯進來,從而將保守派一網打盡。
蘇軾被囚禁的監獄,環境是極其惡劣,面積非常狹小,雙手伸開甚至就能碰到兩遍的牆壁。
長時間被關押在這種狹窄的監獄當中,不僅給蘇軾的心靈上帶來了壓抑的感覺,而且還要在這裡日夜不停地接受審訊。
值得慶幸的是,自從宋太祖建立宋朝以來,就立下了一個祖訓,那就是「不得對士大夫動用刑罰」,因此蘇軾可以免去許多身體上的嚴刑拷打。
雖然宋朝規定不能對蘇軾採取刑罰,但御史台的那幫人是何等的精明,他們知道,折磨一個人的方式有很多,心靈上的折磨遠遠要勝於身體上的折磨。
於是,李定和張璪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派人輪流看著蘇軾,不讓他睡覺」。
蘇軾旁邊的一間牢房裡面,關押的正是在「鐵釘殺母案」當中被御史台誣陷入獄的開封府知府蘇頌。
蘇頌在監獄關押的時候,每天都能聽到蘇軾在隔壁的牢房裡面接受審訊,而且經常是日夜受審,還能聽到獄卒對蘇軾的各種難聽的指責和辱罵。
儘管蘇頌十分同情蘇軾的遭遇,但他也是被人誣陷身陷囹圄,除了懷有一顆深深的憐憫之心以外,再也無能為力。
關於這起震驚朝野的「鐵釘殺母案」,監察御史何正臣對於蘇頌的審訊,主要依據就是來自大理寺丞賈種民提供的供詞。後來宋神宗下令深入調查下去,何正臣卻意外查到,賈種民竟然私自篡改了李氏的口供,從而釀成了一起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