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有光從明嘉靖四年(1525)年秋天開始,先後六次參加應天府鄉試,前五次都沒有中舉,直到第六次才以第二名中舉,時年35歲。
可讓歸有光沒想到的是,他從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人以後,他竟然先後八次參加會試而無一中第。
科舉之路,山重水複,每次進京會試,歸有光出行只有家裡的一個童僕任慎陪伴,他每次出吳淞江,沿運河北上,水陸路單程2000多里,來回至少四五個月。歷經磨難,他已具有超乎常人的承受力。
多次落榜的歸有光,為了餬口,歸有光只好一邊應試,一邊談道講學,他開設「震川學館」,以授徒講學營生。他培養了數百名學生,被人們尊稱為「震川先生」。白天,他講學授徒,可到了夜晚,仍然埋頭苦讀,渴求考中進士。
久試不第,才學、名望和理想天懸地隔,對歸有光來說,是無法釋懷的傷痛。可更令他悲慟欲絕的更是他所深愛之人的離去。
歸有光28歲那年,也就是婚後六年,妻子魏氏病逝,年僅21歲。歸有光曾感嘆:「吾妻之賢,雖史傳所無。」
在髮妻病逝後,歸有光曾消沉了很長一段時間,「吾妻死,室壞不修」,此時的歸有光心中滿是哀婉、悲戚與消沉。
知音不再,孤獨也沒地方傾訴了,他只能將這份伉儷之情轉化為漫漫苦旅前行的撫慰、陪伴和砥礪。
32歲那年,歸有光的小妾寒花去世,年僅19歲,期間所生二女先後夭折;歸有光43歲那年,長子染病而亡,年僅16歲;歸有光46歲那年,續娶的妻子王氏病故,年僅34歲。
歸有光自幼父母雙亡,在二十三歲至四十六歲的這段時間裡,家中就有七位親人去世,平均每三年家裡就遇到一次喪事。
從祖母、母親,到妻子魏氏、王氏,及小妾寒花,兒子、女兒,次第以愛照亮歸有光。
這些喪失的愛,喪失一次,就有一篇傑作問世,《先妣事略》《項脊軒志》《寒花葬志》《世美堂後記》《女二二壙志》《思子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