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有光:明朝最慘才子,科舉考到60歲,卻寫出最動人的散文
周末時閒來無事,拿起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不知讀了多少遍,讀來感慨萬千。特別是那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枇杷樹本身是常見的植物,但是在歸有光筆下也能成為寄寓悲痛和懷念的意象。寥寥數語,飽含至情,不愧為歷來被人所稱道的最質樸動人之語。
南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有個精妙的譬喻:蚌病生珠。「最動人心弦的作品,總是痛苦的產物」。歸有光的名篇《項脊軒志》並非一揮而就,而是歸有光以終生的愛與哀,緩慢賦形。
歸有光出身於蘇州府崑山,歸家在崑山,是一個有名的大族。明代以前有不少人入仕當官,即使不當官,也是在當地頗受敬重的讀書人。
然而,到了明代中葉,歸家漸漸走向了衰落。歸有光曾祖父歸鳳時,曾經中過舉人,當過知縣,但是不久就病逝了。歸有光的祖父歸紳和父親歸正雖然也刻苦讀書,可多次參加科舉都沒有登榜,以布衣終老,此後歸家便開始敗落了。
幸好,歸有光幼年便顯露天賦,歸有光7歲便入了學堂,9歲能作文章,10歲就能作洋洋千字文,14歲應童子試,20歲以第一名補蘇州府學員,曾經名動蘇州,一生的功名似乎唾手可得。
對於家道中落的歸有光來說,改變境遇的唯一途徑就是競日幽居苦讀。歸有光渴望考中進士,將讀書入仕和建功立業作為畢生的使命和價值追求。他立志中興家族,力圖憑藉讀書入仕重振門庭,重塑家風,完成歸氏家族光宗耀祖的重託。
少年時期便熟背《五經》《三史》的歸有光,起初對科舉滿懷希翼盼。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在跟歸有光開玩笑,之後的路,卻艱辛險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