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孝鼓動朱棣造反,成功後卻什麼都不要,這個和尚到底圖什麼?
公元1402年,朱棣奪了江山,登基稱帝。此時朱棣最想感謝的便是他的幕後謀臣姚廣孝,姚廣孝本來是古剎里的僧人,入世以後輔助朱棣奪取皇位,儘管姚廣孝沒有上過一天前線,但他卻是公認的朱棣靖難成功的第一功臣。
朱棣為了報答姚廣孝的輔助之功,讓他蓄髮還俗,賜給他高官厚爵,賜給他無數的金銀珠寶和宅邸美女,讓他娶妻生子,沒想到都被姚廣孝給拒絕,反而選擇穿上僧袍,歸隱禪寺。
姚廣孝鼓動朱棣造反,可當成功後,作為幕後推手的他卻拒絕任何名利上的回報,確實顯得不尋常。
畢竟,歷史上那些鼓動主公起事的謀臣,一般都是有所圖的。就算不是為了錦衣玉食,也是為了加官進爵,更為了給子孫後代謀一個好前程,甚至還有的為了復仇的。但姚廣孝卻什麼都不要,他到底圖啥呢?
其實,如果了解姚廣孝的人生經歷就會發現,姚廣孝並不在意功名利祿,似乎是為了理想,才參與策劃朱棣造反,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目標。
而姚廣孝為了這個目標,一直在等待時機。
姚廣孝出生於元末的蘇州地區,姚廣孝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鄉間郎中,生活雖然清苦,但祖輩事佛積善,很受鄉里人敬重。
在姚廣孝14歲時父親讓他學習行醫,沒想到姚廣孝卻口氣堅定地說:「我不想行醫,我願意讀書,將來爭得一官半職,干一番光宗耀祖的大事,」
而姚廣孝的父母卻沒把他的話當回事,只當是小孩口中狂言。由於姚家祖輩事佛,當時時局動盪,父母便決定讓他出家為僧,謀口飯吃,於是把姚廣孝送到了里中妙智庵,正式剃度為僧,法名道衍,從此姚廣孝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出家人。
出家後的姚廣孝並不按照常理出牌。雖然已經遁入空門,可是姚廣孝卻有一番遠大志向,他從師於一個叫席應真的道士,向他學習「陰陽術數之學」,還讀書工詩,研究兵法。與此同時,姚廣孝還雲遊四方,廣交名士,精通佛、道、儒諸家之學。
漸漸地,姚廣孝成了當時頗有名氣的高僧,在圈內積攢起了不錯的名氣和口碑。
可姚廣孝卻志不在於只當高僧,他時常高談闊論,渴望走元初怪僧劉秉忠的路子,輔佐明君,成就帝王大業。
雖然姚廣孝不安分,但當他30歲的時候,朱元璋已經統一天下。姚廣孝多年來所學的那些,實在是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在朱元璋統治前期,對於姚廣孝來說,根本沒什麼出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