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朱元璋下令命精通儒學經書的僧侶入考禮部,姚廣孝因為一場大病失去了應詔的機會。
洪武八年,朱元璋再次招聘精通儒術的僧人,姚廣孝也到禮部應試,結果卻是沒有得到官職,只獲贈一件僧衣。
一直到洪武十三年,姚廣孝都沒有得到官職,鬱悶之餘他回到了蘇州。這一年,姚廣孝已經47歲。
但上天沒有拋棄他,命運女神還是眷顧到了姚廣孝。洪武十五年八月,恰逢馬皇后去世,朱元璋命令選拔天下精通儒書的有道高僧,跟隨藩王到各自的藩國,為逝去的馬皇后祈福,姚廣孝被好友宗泐推薦給了朱棣。
姚廣孝長相奇特,又旁通儒術,言論更是超絕塵世。所以,當朱棣召見姚廣孝的時候,就被他非凡的才華的謀略吸引了,朱棣請姚廣孝相助自己,姚廣孝也毫不猶豫,欣然應允。
此時,朱棣就藩於北京,姚廣孝就跟隨燕王北上,來到了北京。 從這開始,姚廣孝的命運開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被朱棣帶到北京以後,為了遮人耳目,朱棣就讓姚廣孝主持慶壽寺。姚廣孝從此經常出入於燕王府,名義上是為了燕王誦經祈福,實質上卻是「進見論說」,出謀劃策。
姚廣孝和朱棣談論什麼,無人得知,當時有人猜測兩人是在商談如何奪取明朝的大權。從後來的事實可以看出,這種猜測是有根據的。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繼承帝位。在朱棣等人看來,年少的侄子當了皇帝,實在是難以接受。
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還是讓姚廣孝等到了。
朱允炆即位不久,就急不可耐地開始採納齊泰和黃子澄的意見,大肆削藩,清除諸王。周王、湘王、代王、齊王、岷王相繼以罪被廢削。此時朱棣的處境十分危險,隨時有被廢削的可能,但又不知如何是好。
在這種情況下,姚廣孝立即密勸朱棣起名造反,《明史》上就只有短短六個字「密勸成組舉兵」。可朱棣還是無法下定決心,因為朱允炆即位合法合規,他如果舉兵,實在站不住腳。
為了進一步堅定朱棣起兵的決心,姚廣孝煞費苦心,以相面、占卜等方法不斷地誘導,朱棣終於被說動了。
此後,姚廣孝利用燕王府院落闊大縱深的優勢,秘密操練將士,趕造軍器。為了避開朱允炆的耳目,他修築了頗大的地下室,上面再建造房屋。為了干擾監聽,他命人在後苑養了大群的鵝鴨,用鵝鴨的聲音掩蓋操練士兵和製造軍器的聲音。
可以說,朱棣的起兵,姚廣孝起了決定作用。如果沒有他,朱棣有沒有信心起兵還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建文元年六月,朱棣聽從姚廣孝的勸說,以「奸臣擅命,變革舊章」為名,正式起兵,號其部為「靖難之師」。
這年,姚廣孝已經65歲了。但在此後的靖難之役中,姚廣孝一次次出謀劃策,幫助朱棣度過危機。
這場明王朝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足足打了四年。
建文四年六月,燕兵終於攻陷京師。朱棣繼承帝位,定年號為永樂。姚廣孝自然受到了朱棣的寵信,朱棣授姚廣孝為僧錄司左普司,掌管全國有關佛教徒事務。
永樂二年四月,朱棣封姚廣孝為太子少師,這個官職是當時文臣正二品,是一個實職,由此可見朱棣對姚廣孝的重用。
為了報答姚廣孝的功勞,朱棣讓姚廣孝蓄髮還俗,姚廣孝不肯。朱棣又賜給他府邸和兩名美女,姚廣孝也不接受。
姚廣孝不但不要官,也不要錢,永樂二年六月,姚廣孝以欽差身份前往老家蘇湖賑災時,順便回家探親,他把朱棣賞賜給他的金銀珠寶都送給了自己的同族。
姚廣孝選擇繼續當和尚,他住在慶壽寺,上朝的時候穿朝服,退朝以後,仍然回自己的寺廟穿破舊的黑袍僧衣。所以表面上姚廣孝是永樂朝的功臣,而實際上他早已不再參政,重歸佛門。
在朱棣奪取帝位前,姚廣孝是和尚;在朱棣奪取帝位以後,姚廣孝還是和尚。
很多人不理解,姚廣孝這是圖什麼?當別人問姚廣孝原因時,他也只是笑笑不說話。
其實,在我看來,姚廣孝是個聰明人,姚廣孝的高明在於,在獲得成功以後,依然保持和尚的本色。他的功高不受賜,足以說明他對皇權統治殘酷傾軋的清醒認識和明哲保身的老謀深算。
朱棣在當了皇帝以後,姚廣孝作為功高蓋世的功勳,處於一個十分微妙的位置上。姚廣孝熟讀史書典籍,深知「狡兔死,走狗烹」和功高震主的惡果,不能不有所防備。像他這樣的智謀之人,功高震主他清楚地很。而功高之人,最好的自我保護就是表明自己無意於政治。
姚廣孝選擇繼續當和尚,實質上是給了朱棣一個態度:「你看,我對權勢一點不感興趣,我還是喜歡當和尚」。
姚廣孝還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逃虛」,這個名字再明顯不過,是要逃離塵世,遁入空門。朱棣由此也對姚廣孝徹底放心,得以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