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舉國唾罵,死後原地封神

2025-08-14     花峰婉     反饋
1/3
生前舉國唾罵,死後原地封神

繼續,瞎聊一天是一天。

1875年,英國駐華翻譯馬嘉理帶領一支火槍隊,前往「清緬」邊境迎接一支來自印度的探險隊。迎接任務進行的很順利,一路經過雲南各州縣,馬嘉理受到當地官員的熱情款待。

當馬嘉理接上探險隊往回折返時,路過雲南騰衝,與當地民眾發生衝突,馬嘉理死於衝突,遺體還被吊在城牆上示眾。事情很快升級成了外交事件。英方一口咬定清廷是背後主使,清朝則辯稱是土匪所為。

雙方各執一詞,到了擦槍走火的地步。在其他列強的調解下,英方提出簽訂《中英煙台條約》,並附加一個條件——清廷必須派一名大使,到英國向英王道歉。

面對英方提出的這個條件,清廷頓時炸了鍋。天朝上國要奔走萬里,去給洋人道歉。這份工作對清國公民來說,相當具有挑戰性。

滿朝文武都不願意去。最後,這份丟人現眼的差事就落到了郭嵩燾頭上。

為什麼要選擇郭嵩燾?理由很簡單。這一年,郭嵩燾獲得了提拔資格,在軍機大臣文祥的舉薦下,進入了總理衙門。朝廷重用你,你就得替朝廷分憂,髒活累活,你不幹誰干?

就這樣,五十九歲的郭嵩燾,成為大清第一個駐英使節,籌備去英國道歉事宜。

郭嵩燾要去英國賠禮道歉的消息傳到湖南後,湘陰父老鄉親立刻炸了。大街小巷張貼著「天主教大教士郭嵩燾」的大字報,昔日的好友或同僚李慈銘、王闓運、劉坤一對郭嵩燾表現出極大的失望,甚至與其斷交。

這些人,要麼是當世大儒,要麼是朝廷要員。在他們眼裡,郭嵩燾成了萬夫所指的「賣國賊」。

郭嵩燾之所以接受「西行之旅」的任務,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對清國的主流思想產生了深刻懷疑。當時,清國對列強持有兩種主流態度,一種是抵制派,比如翁同龢。一種是洋務派,比如李鴻章、張之洞。

抵制派不必多說。即使是洋務派,他們的口號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仍然是用抵制西方的態度去學習西方。

郭嵩燾與他們截然相反。郭嵩燾的觀點是,學習西方科技不可能從根本上救清國,他反對清國上下「仇夷」的氛圍。既要學習其技術,還得學習其制度。

郭嵩燾是想藉助「歐洲之旅」,親眼觀察一下列強的社會風貌。

1876年寒冬臘月,虛齡60歲的郭嵩燾,在國人的唾罵中和南方潮濕的寒風中,於虹口碼頭登船,乘坐特拉萬科爾號郵船,啟程前往遙遠的英國。

繞地球一圈,經過七萬里長途跋涉,郭嵩燾終於抵達英國南安普敦港。到英國給人道了歉後,郭嵩燾就開始觀察英國社會,把所見所聞記錄在《使西紀程》一書中,他希望將這本書傳回清國,喚醒清民的思想覺悟。

在來英國之前,郭嵩燾了解世界的窗口是徐繼畬寫的《瀛寰志略》。真正到了英國後,郭嵩燾一下傻眼了!他發現真實的列強社會,要比《瀛寰志略》所載,先進百倍不止。

社會風氣上——彬彬然,見禮讓之行。

司法方面上——沒有獄卒刑訊逼供,監獄提供一日兩餐,餐餐有魚有肉,比清國平民吃得都豐盛。

組織結構上——英國採取「議會制」(西洋之所以享國長久,君民兼主國政故也)。
1/3
下一頁
呂純弘 • 74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52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19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35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11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