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嵩燾看來,當時的英國議會制堪稱「完美」的存在,絕對碾壓清國的封建君主制。經過觀察,郭嵩燾悟出了清國與英國的根本區別,清國過於依賴人治,國運全部寄託於明君賢臣,一旦失去了明君賢臣,王朝就玩不轉了,而英國則是依靠制度去維持國家運轉。
一個靠人,一個靠制度。
毫不誇張地說,當時的英國,簡直是「人間天堂」。1876年,生鐵產量655萬噸,占全世界46.5%。鋼鐵產量在1875年已經超過190萬噸,占全球38%。
此後,郭嵩燾到過位於泰晤士河畔的國會大廈,旁聽了英國議會,參加了萬國炫奇會(世博會)舉辦場地——水晶宮,這座建設於1851年的玻璃結構建築,美輪美奐程度,不輸小說演義里的「天宮」。此外,還去了白金漢宮、聖詹姆士宮、大不列顛博物館、皇家海軍學院以及巴黎羅浮宮。
其中,有一幕給了郭崇燾極大的震撼——英國禁吸鴉片協會,公開抗議政府向清國販賣鴉片,而政府對此沒有採取任何管制。放任民間公開批評「朝廷」,對一個有著兩千年封建基因沉澱的清民來說,天方夜譚。
郭嵩燾一邊觀察,一邊記錄,一邊整理,一邊往國內郵寄,希望清民儘快通過《使西紀程》,看到世界的真實面貌。
可是,當時的清國正沉浸在「同光中興」的紅利中。加上,剛掐滅了洪秀全的死灰,左宗棠收回了新疆,大清上下又開始覺得自己行了。
《使西紀程》寄回國內後,民間看不懂,清廷不想看懂,非但沒有任何人相信,反而被打成了「妖書」,第一本西方社會實錄《使西紀程》被清廷嚴令銷毀。國內罵郭嵩燾的聲音,更加強烈了。
國內不理解也就罷了,同為駐外公使的劉錫鴻,在國外也對郭嵩燾進行了猛烈抨擊。他把批判郭嵩燾的大字報張貼到外國公共場合。敗壞郭嵩燾是「此京師所同指目為漢奸之人,我必不能容」
——這個人是清國上下公認的賣國賊,我與他不共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