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寫兵書,也沒自傳。只留一段「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評語。
不是說得多,而是做得穩。
封侯不貪權,留名不爭功
張良被封留侯,地位尊崇。雖無實權,卻常居宮廷近側。劉邦每遇難題,第一問便是張良。賞罰軍功、遷徙諸侯、定策遷都,幾乎全由他出謀。不是操盤,卻能影響全局。
宮廷爭鬥初現苗頭,張良察覺人心異動。功臣奪位之議流傳,劉邦數度提防韓信、彭越、英布。張良直言不語,只在朝會上建議「削藩」。一字未提他人,卻明示帝心。
劉邦理解,果斷採取動作。韓信被貶、彭越入獄、英布叛逃。表面是兵力調整,實則是儲位清除障礙。
張良不插手具體審理,也未參與誅殺,但「策源」之名早已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