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晉語》中有一句話:義者,利之足也;貪者,怨之本也。
鄭經和鄭氏其他成員的鬥爭,本質上還是貪念和政治利益之爭。在古代的政治鬥爭中,為了權位而手足相殘者比比皆是。博史君對鄭經的私德並不認同。同時,我認為鄭經處理鄭襲和鄭泰之事上,過於毒辣。
三、延平抗清廷,守土拒荷夷
且說鄭成功當年擊敗荷蘭人,收復台灣後,清廷是比較震驚的。第二年,鄭成功病逝,鄭經襲承延平王,再加上鄭泰的兒子和弟弟投奔清朝之後,清廷便打算趁鄭經立足未穩時消滅明鄭勢力。
當時,鄭經所面臨的大環境非常複雜,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方面,他剛上位就對鄭氏宗族進行清剿,導致人心浮動。
第二方面,南明永曆帝被殺後,南明其實已經從歷史上終結。鄭氏家族雖然是南明封的延平王,但很多人是衝著「明」這個大旗才為鄭氏效力的。如今南明不在了,一些有志之士便失去了信心,部分人員甚至遠走東南亞,從此隱居起來。
第三方面,荷蘭人被鄭成功擊敗後,多有不甘,一直在東南亞的印尼一帶厲兵秣馬,打算從鄭經手中奪回寶島。
第四方面,就是來自清廷的直接威脅。當時康熙帝年幼,四大輔臣為了立功,持續催促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繼茂出兵攻打金夏。
所以說,鄭經剛上位就「四面受敵」,其實並不誇張。鄭經也非常清楚自己的處境,他在清理完鄭襲和鄭泰之後,開始頻繁在兩岸巡查,操練將士,提拔年輕將領。可是,還未等鄭經緩過氣來,敵人已經開始圍攻了。《閩海紀要·癸卯》記載:
九月,荷蘭紅夷犯兩島。紅夷糾集甲板船十六隻、夷兵數千,會靖南王及總督同攻金、廈兩島……
注意,這裡的「紅夷」,指的是荷蘭殖民者,在清朝時期,人們稱之為「紅毛軍」。這段記載的意思是說:清朝康熙二年九月,荷蘭殖民者出動十六艘戰船、數千兵馬帶著紅衣大炮攻打金門和廈門。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為了消滅鄭經,清廷決定和荷蘭人合作。清廷派靖南王耿繼茂、福建總督等人兵分兩路攻打金夏。
鄭經面對清廷和荷蘭的合力攻打,鄭經也使出渾身解數,他派周全斌率領精銳在金門禦敵,自己親臨廈門指揮戰陣。雙方鏖戰了一個多月,明鄭大軍並不吃虧。
可是,清廷為了取勝,持續調集海澄公黃梧、水師提督施琅出海澄進攻廈門。施琅本就是鄭成功的部下,後來投降清朝,此人極擅水戰,再加上鄭經已經人困馬乏,很快清廷取得優勢。鄭經見勢不敵,只得帶領眾人退守銅山。
此戰,算得上是鄭經遇到的一大挫折。金夏失守後,明鄭將士們傷亡慘重,鄭經只得回台灣休養生息,再圖後舉。
鄭經留周全斌在銅山,接下來,清廷開啟了大範圍的招降政策,幾次派投降的舊部去銅山招降周全斌。為了誘降周全斌,清廷一方面堅壁清野,另一方面派兵攔截周全斌的補給。《清史稿》云:銅山糧垂盡,全斌亦出降,封承恩伯。
周全斌本是鄭經的心腹猛將,他在彈盡糧絕之時投降了清朝。
此後,鄭經在台灣訓練將士,發展經濟,用武力多次阻擊清軍和荷蘭人的攻打,守住了明鄭的「鐵桶江山」。鄭經在台灣期間,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兩大使命,第一是反攻清朝,第二是避免把台灣交到外族人手中。
博史君讀鄭經抗清的這段歷史,最大的感觸就是:鄭經退守台灣,雖然是形勢所迫,但他卻在抗擊外敵方面立下大功,為中華民族守住了台灣島。而清廷為了消滅明鄭,不惜與外夷聯合。至少在大義方面,鄭經是站得住腳的。
實際上,鄭經對台灣的貢獻,遠不止這些。
四、鄭經治台灣,永華興文教
鄭經既要靠武力對抗清廷和荷蘭人,又要伺機反撲清朝,那必須得滿足一個最基礎的條件,那就是充足的後勤補給。可是,鄭經初到台灣時,台灣還是一片「蠻荒」,當地不僅土地貧瘠,而且台灣同胞的生產力遠不如閩浙一帶。這麼多將士要填飽肚子,其實是個難題。
這個時候,他身邊大謀士陳永華則為他立下大功。在陳永華的建議下,鄭經在台灣做了三件大事:
其一,開荒耕種、發展屯田。根據《台灣外記》記載,鄭經下令「分配諸鎮荒地,寓兵於農」,將士們不打仗的時候,紛紛被派往各地去開荒種地。而且,鄭經還派陳永華通過「天地會」等渠道,從閩浙粵等地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大大提高了台灣當地居民的農耕生產力。這對於明鄭接下來20年固守台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二,打通商貿,鼓勵通商。鄭經退守台灣後,康熙帝為了堅壁清野,困住鄭氏,在沿海一帶施行了嚴格的「沿海遷界」政策。台灣船隻不能和清廷做生意,這讓他們不能迅速獲得糧食、布匹、鐵器等商品。鄭經和陳永華商量,決定打通海外商貿。要知道,鄭家就是做海上生意起家的,他們迅速和日本、朝鮮和東南亞諸國做起了貿易。這對發展當地經濟作出巨大貢獻。
其三,大興文教,施行科舉。在明鄭初期,台灣的原著居民以高山族為主,他們絕大多數都沒有讀過書,對儒家文化更是毫無認知。鄭經認為,若想長期在台灣立足,必須要興文教。只有這樣,他們才有年輕的人才,而當地百姓才能懂得忠孝仁義的道理。
其實,相比於前兩點來說,第三點最難,影響也最深遠。因為當地百姓對「受教育」這件事是抗拒的。即使鄭經在台灣各地設立文廟和學堂,但老百姓還是不願意送孩子去讀書,因為一旦送孩子去學堂,就意味著家裡失去一個勞動力。最後,鄭經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勵」措施。例如只要讀書就可以免除一部分賦稅和徭役,這才讓台灣文教興盛起來,儒家文化從此開始在台灣興起。
《禮記·經解》中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
博史君認為:鄭經在台灣施行文教,對台灣融入中華文化意義重大。此舉加大了兩岸兒女對中華文化的同宗同源的認同感,對中華民族的統一,可謂利在千秋!
毫無疑問,鄭經治理台灣的成績是值得認可的。史載:交通接濟、貨物興販,促進台灣日盛。
五、壯志求復國,遇挫耽酒色
台灣畢竟偏居一隅,實力終究難以和清廷相抗,若想光復明朝,鄭經只能等待時機。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舉起反旗,隨後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紛紛響應,史稱「三藩之亂」。「三藩之亂」最高潮時,清廷已經失去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