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金朝推崇儒學?對不起,沒用。在史家眼裡,漢化再深,也是北胡;崇儒再多,也擋不住血統。你說遷都北京,定製度、立法度?也沒用,人們就記得你俘了宋皇帝,打斷了中原的「王道」。
所以《金史》雖寫了,但文風處處藏針。批評不留情,褒揚不成篇。尤其對金朝皇帝的記載,不是荒淫就是暴虐,連個「英明」都吝嗇。書是寫了,可寫得你看完不想當正統。
到了明朝,乾脆連皮都不要了。先是直接拆了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陵寢。地點就在今北京房山區周口店一帶,當年是金帝王陵區。明朝在那兒建了岳飛廟,還刻了「金賊之墓」,風水上直接壓你一頭。
再往後,金的印象就只剩「賊」。戲文里,小說里,金人就是壞蛋。這印象一直傳到清朝還沒斷。
但清朝不樂意了。因為清朝說了:「金,那是我老祖宗。」
乾隆拍了拍肩說:這朝代我罩著!
清朝怎麼處理金朝?一句話:捧著供著,親戚一樣認。別看南宋罵金,元朝寫金,明朝踩金,清朝反手就是一通認祖歸宗。
首先上的是皇太極。這位清太宗不但追尊金朝,還說自己夢裡見到金代神像給他賜書,說清是「金之後」。從夢境建政績,邏輯上很滿。
到了乾隆年間,就不玩夢了,玩實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皇帝親赴北京房山區,祭拜金太祖阿骨打陵墓。親自編詩,四十首。現場立石刻碑,把「我與金朝同根」刻得明明白白。
事不止於此。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滿洲源流考》編成,這是清朝認祖歸宗的「官方教材」。裡頭明寫:金朝是滿洲政權的源頭,咱不是新政權,是復興舊業。你罵金,那就是罵我祖宗。
當時清朝還搞了一個操作:把南宋文人罵金的文集從**《四庫全書》**里刪了。別說「金賊」,連「女真」都給和諧了。對外講究民族團結,對內講究家醜不外揚。
清朝這套動作,是政治需要。它要講清楚:我們不是胡人,我們是這片土地上、文明系統里的正宗繼承者。你看我們祖上金朝也修法、建制、遷都北京,我們不光有血統,還有文脈。
甚至連明朝搞過的那些打壓操作,清朝都一一修正。金代皇陵,一座座修繕;祭祀禮儀,一條條恢復。包括金章宗、金世宗、金太宗都被清廷安排進了帝王廟,規格不低。
但問題來了。你官方再用力,老百姓的印象扭不過來。朝代歌從小就背,金不在序列里,一背幾十年,金就等於沒來過。
所以問題從來不是「有沒有寫史」,而是「誰來講故事」。元修史,清拜祖,都抵不過明清百姓一句「金賊」。正統靠說,但說的人要有人聽。金朝的故事,從頭到尾都不是自己在講。
正統劇本里,金朝拿的是臨時演員證
真正的問題,不是金朝乾得怎麼樣,而是「正統劇本」怎麼寫。
這劇本不看政績,只看是否統一、是否漢化、是否被承認。金朝雖滅遼、破宋北線,定都北京,搞得像模像樣。但偏偏跟南宋並存,一半江山,一半正朔。誰都想當男主,可劇本只寫了一個。
南宋說自己是中原正統,說金是北胡,是反賊。朱熹那句「腥膻之徒」,就是打標籤。只要你不認我天命,我就不認你存在。
到了元朝,雖修《金史》,卻也不敢把金抬太高。為什麼?因為元自己想當接班人。金朝太風光,那我元怎麼自居一統?只能把金寫得「有點能力、沒啥德行」,你滅了宋北邊,我滅了你和南宋,我才是真主角。
清朝想翻這個案,但為時已晚。社會認知早定型,書本、戲文、民謠,早把金固定成「插曲」。你在官方祭一百次,抵不過老百姓一張口。
金朝本身也沒能贏得「歷史主線」。120年政權壽命不算短,但跟唐289年、宋319年、明276年、清276年一比,立馬沒存在感。更關鍵,它最後死得不光彩,被蒙古滅了,還連帶讓南宋背了鍋。人家就記住「元滅宋」,金直接被掐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