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人正是靠著這些詞彙豐富,同時又是「大眾都知曉」的意象,以「公共之語言」來激發讀者個人的聯想,創造出「含隱」之美,即「我說了,我又什麼都沒說,全都是你想出來的」。
像這種致力於打通詩人與讀者的「任督二脈」,共同完成詩歌創作的高級審美技巧,歐洲人直到二十世紀的六十年代「接受美學」興起時才學會。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疑問:中國的「考據癖」們,為何這麼「實心眼兒」?有人說這大概是因為他們學唯物論學到走火入魔了,太重現實主義,老想著在一切文學作品中去探尋「背後的真實」。
他們分不清什麼是「文學虛構」,什麼是「社會現實」。於是不光《紅樓夢》寫的是反清復明,就連金庸寫個武俠小說,當中的少林寺出了幾個反派,也會有人站出來抗議「汙衊了佛陀」。
小時候讀《楓橋夜泊》,感覺這首詩是有「聲」有「色」的。「月落烏啼」是大自然的聲音,夜半鐘聲是來自塵世中的聲音。「霜漫天」是潔白的顏色,「江楓」又是血一樣的艷紅色。
鳥叫聲與鐘聲,反襯出姑蘇城外夜晚的寧靜之美。雖然因為當時的年紀小,不太讀得懂詩的含義,但是也能感受到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和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