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了趙昱後,笮融又帶著人跑到了秣陵,投靠了那裡的薛禮。薛禮收留了他,估計也是想著多個人多份力量。可笮融壓根沒想好好報答人家,沒多久就故技重施,把薛禮殺了,搶了他的部隊。這兩次背叛,目標都很明確:殺恩人,奪資源。他完全不講道義,眼裡只有自己的利益。
後來,笮融投靠了揚州刺史劉繇。劉繇派他去協助攻打諸葛玄,結果他又干起了老本行。在戰鬥中,他背叛了同僚朱皓,把朱皓殺了,想再吞併對方的勢力。這次他可踢到鐵板了,劉繇是個硬茬子,得知消息後勃然大怒,直接派兵討伐。笮融打不過,帶著殘部逃進山里,最後被當地老百姓圍起來殺了。史書里沒說他死得多慘,但能想像,百姓對他的恨意肯定是爆棚的。
佛教推廣的「功績」
笮融這一輩子,惡事乾了一籮筐,按理說應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可為什麼佛教還把他供奉為英雄呢?這得從他推廣佛教的「貢獻」說起。
東漢末年,佛教剛傳入中國不久,還沒站穩腳跟。笮融雖然動機不純,但他確實幹了點實事。他修的浮屠寺,是當時少有的佛教建築,吸引了大批信徒。他還組織人翻譯佛經、傳教,把佛教的影響力從少數精英階層擴展到了普通老百姓。這在客觀上幫佛教在中國紮下了根。後來佛教在中國發展壯大,成了主流宗教之一,笮融的這些行為就被一些人記住了。
但咱們得說清楚,他的「功績」不是因為他多偉大,而是因為他無意中推動了歷史進程。他修寺廟是為了給自己撈名聲,強迫百姓信教是為了控制人口,這些行為本質上還是自私的。只不過,佛教後來發展起來了,後人回顧歷史時,就把他這部分作用給提了出來。
怎麼評價笮融?
笮融這個人,放到今天肯定是個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他貪婪、狠毒、不講道義,害了無數人,連對他好的人都不放過。他的所作所為,完全配得上「三國中最狠毒的人」這個稱號。但歷史就是這麼複雜,他的惡行和佛教的傳播攪在一起,讓人沒法簡單地把他歸為好人還是壞人。
從負面看,他是個徹頭徹尾的混蛋。陶謙信任他,他坑陶謙;趙昱、薛禮收留他,他殺人家;劉繇用他,他還反咬一口。他乾的這些事兒,哪一件不是喪盡天良?而且他貪來的錢沒造福百姓,反而搞得地方經濟崩潰,民不聊生。他這輩子,除了給自己撈好處,沒幹過一件正經事。
從佛教角度看,他又有點「歪打正著」的意思。他推廣佛教的手段雖然下作,但確實讓更多人接觸到了這個宗教。浮屠寺的建立、信徒的增加,都為佛教在中國落地生根打下了基礎。這不是說他有多高尚,而是歷史發展的偶然結果。
所以,對笮融的評價得一分為二。他的罪行不能洗白,也沒必要洗白;但他在佛教傳播上的作用,也不能完全否認。說他「狠毒」是事實,說他被佛教供奉為英雄,也確實有那麼點根據。不過,這種供奉更多是基於他對宗教的客觀影響,而不是對他個人的認可。
笮融的故事,其實挺值得咱們琢磨的。這傢伙用盡手段往上爬,最後卻落了個被百姓殺死的下場,說明啥?說明不管你多會算計,失去了人心,終究是走不遠的。他拿佛教當工具,表面風光一時,可到頭來誰也沒放過他。他的經歷告訴咱們,幹事兒得有底線,不能光想著自己,不然早晚得翻車。
再說佛教這塊兒,他推廣宗教的初衷不純,但結果卻影響深遠。這也提醒咱們,歷史上的功過有時候不是看你想幹啥,而是看你乾了啥。笮融這種人,活著的時候沒人待見,死後卻因為佛教的事兒被記住,真是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