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6年前,報國無門的蜀人陳子昂,登上傳說中堆滿黃金,而今早已成廢墟的土丘,舉目四望,撫今追昔,宇宙遼闊,歷史幽深,人類又是多麼孤單渺小。
快到不惑之年的陳子昂,唱出了22個「流著淚、滴著血、藏著火」的字——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1260年前,杜甫避難梓州南行,來到射洪,向詩歌先賢陳子昂致敬。
杜甫對陳子昂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給予極高的評價:
「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
九十年前,青年詩人梁宗岱在德國海黛山尼迦河畔,誦讀《登幽州台歌》之後,寫下一段內心獨白:
還能說什麼呢?這是不是一首很小的自由詩!
你們曾否在暮色蒼茫中登高?
曾否從天風裡下望莽莽的平蕪?
曾否在那剎那間起浩蕩而蒼涼的感慨?
古今中外的詩里,有幾首這麼活躍地表現那對於永恆的迫切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