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新聞:某地4歲男孩被同學慫恿「摸開水壺才勇敢」,手背燙傷後,對方還笑「你真笨」。
孩子回家居然說「我變勇敢了,他們願意跟我玩了」,媽媽聽完心疼地直掉淚。
兒童心理學家塞爾瑪・弗雷伯格說:「童年的惡意常披著『遊戲』外衣,精準戳中孩子『怕被拋棄』的軟肋。」
慫恿者看似在「開玩笑」,實則用「合群」當籌碼,把孩子推向危險。
2.用「不跟你玩」威脅,逼孩子妥協
「你不聽我的,我就讓大家都不跟你玩」
「不幫我背書包,我就說你偷東西」
去年親子活動上,我見過一個場景: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子,攔著想玩滑梯的另一個男孩說「先幫我撿球,不然就不跟你玩了」,男孩猶豫幾秒就乖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