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號1:「我不喜歡XX了,因為他說我不好」
同事家小宇之前愛畫畫,最近卻把畫本藏起來。
追問才知,班裡同學總說「你畫得很醜,沒人愛看」,慢慢孩子覺得「我真的畫得差」,就不碰畫筆了。
信號2:「我把玩具給他了,不然他不跟我玩」
育兒論壇上有位媽媽說:「兒子每天把奧特曼卡片送給同學,問他就說『不給的話,他不讓大家跟我玩』。
」
有時候家長也會要求孩子「分享玩具」,愛面子地把「妥協」當「合群」。
慢慢地孩子到了幼兒園也「不得不妥協」,殊不知這其實也是一種「軟霸凌」。
信號3:「他們都不跟我玩」
鄰居家孩子最近總說「不想上幼兒園」,晚上偷偷哭,說「大家都不跟我玩」。
這種隱形霸凌,會讓孩子把「被排擠」歸罪於自己,慢慢會變得自卑。
青少年心理專家麥可・湯普森在《兒童社交心理學》里說:「幼兒期『毒友誼』的可怕之處,是讓孩子把『別人的惡意』當成『自己的錯』。
」
幼兒園「軟霸凌」的4種手段要認清1.用「合群」當誘餌,慫恿孩子做危險事
「你不敢從鞦韆跳下來,就是膽小鬼!」
「敢扔老師的橡皮嗎?
不敢就不是我們的人!」
低齡娃判斷力弱,又怕被孤立,很容易把「被接納」和「做危險事」綁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