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些軍閥和節度使,生孩子的邏輯就更現實了 —— 兒子是兵權的 「抵押品」。你想啊,那時候誰手裡有兵誰就是老大,可兵權怎麼傳下去?總不能傳給外人吧。所以軍閥們都喜歡多生兒子,每個兒子管一支部隊,這樣既能防止手下人造反,又能保證權力不落到別人手裡。
比如後唐的李存勖,他爹李克用給他留了五個弟弟,每個弟弟都有自己的軍隊,後來李存勖能滅了後梁,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兄弟們幫襯。
還有那些地方節度使,比如劉仁恭,他為了擴充兵力,強征十五到七十歲的男子從軍,還在他們臉上刺字以防逃跑,可他自己卻生了六個兒子,個個都在軍中當將領。你看,軍閥們嘴上說 「為國徵兵」,其實心裡打的是 「多生兒子保兵權」 的算盤。
不過五代十國的老百姓生娃,可比魏晉時期難多了。那時候不僅有戰爭,還有各種苛捐雜稅,比如吳國有 「丁口錢」,南唐有 「丁口鹽錢」,就算家裡窮得叮噹響,只要有男丁,就得交錢。
有個記載說,閩康宗的時候,老百姓從十六歲到六十歲,每天都要交 「身丁錢」,很多人家為了湊錢,只能讓孩子去給地主當佃戶。可就算這樣,他們還是要生,因為大家都明白:現代人生娃算成本,五代人生娃算存活率。就算十個孩子裡只有一個能活下來,也比老了沒人管強。
亂世生娃:從來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
看完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情況,你就會明白,生育從來不是單純的 「想不想」,而是時代給的 「生存題」。現在年輕人說 「不生」,是因為有底氣 —— 出門被欺負了可以找警察,老了有社保和養老院,就算沒孩子,也能安安穩穩過日子。可在亂世,這些保障都沒有,兒子就是 「活的保鏢」「活的養老保險」。
就像 1941 年抗戰最艱難的時候,生育率還有 5.0-6.0,而現在很多地方的生育率連 1.5 都不到,這不是因為古人更愛生孩子,而是因為他們沒得選。
魏晉士族生娃是為了鞏固權力,五代百姓生娃是為了保住小命,看似目的不同,本質上都是為了在亂世里活下去。那時候沒有 「擺爛」 的資格,不生娃就意味著家族要衰敗、自己要被欺負。
就拿五代十國來說,後周世宗時期全國只剩 120 萬戶,可就算人口銳減,大家還是要生,因為誰都知道,只有人丁興旺,才能在這亂世里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
反觀現在,我們之所以能 「擺爛」,能糾結 「生不生」,其實是沾了盛世的光。有警察維護秩序,不用擔心被 「吃絕戶」;有社保兜底,不用靠兒子養老;有機器種地,不用靠兒子當勞動力。
可我們不能忘了,古人在亂世里生娃的無奈 —— 他們不是喜歡生孩子,而是不得不生。下次再吐槽 「生不起」 的時候,不妨想想魏晉士族的族譜、五代農民的牛租,或許就能明白:生育從來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時代給每個人的生存題。而我們現在能把它當成選擇題,本身就是一種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