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宋、元、明、清幾朝都有人說發現了傳國玉璽,但基本都是仿造的,沒有一枚被公認是真的。
就連清朝皇宮裡收藏的那些,也只是被當作前朝文物,乾隆帶頭「打假」,沒人敢說它就是秦始皇那一枚。
所以,最早的真品可能早已沉入洞庭湖,而複製品也跟著李從珂被燒毀或遺失。歷史上有一定機率真有兩枚,最初的那枚,如今正在湖底不知道跟著泥沙流到哪去了。
這或許正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留給後人的一個巨大暗示。他沒有直接說「玉璽有倆」,但他把扔璽、還璽的過程寫得清清楚楚,讓細心的人能讀出背後的深意。
最近「尕日塘秦刻石」非常火,已經被定為真品,證明了秦始皇派人四處尋找「長生藥」的情況真實存在。所以史書可能會有所「隱瞞」,但重大記事哪怕不能明說,也會拐彎抹角的表達出來。
也許這樣的結局,反而更符合歷史的邏輯!那個最多方爭奪,最象徵權力的物件,往往消失在尋常之處,留給後人無盡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