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的下落,史書已經給過「暗示」,最有可能在什麼地方?
關於傳國玉璽到底去哪兒了,可以算得上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從「失蹤」開始,歷代帝王將相都想找到這個答案。
先說它的來歷,很多人都以為傳國玉璽是用和氏璧做的,這個說法流傳雖廣,但從邏輯上看不算準確。
和氏璧最有名的故事是「完璧歸趙」,它是一塊扁平的玉璧,更適合做裝飾品,而玉璽是印章,需要足夠的厚度和硬度。
真正關於傳國玉璽的材料,更靠譜的猜測是用了藍田玉,或者是一種叫「荊山玉」的玉石。
始皇統一六國後,下令雕琢這方玉璽,上面刻著丞相李斯寫的八個鳥蟲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這八個字意味著皇帝的權力是天給的,王朝要長久興旺。從此,這枚玉璽就成了歷代王朝合法性的象徵。
秦始皇是個有宏大儀式感的人,他給玉璽賦予了極高的地位。出巡的時候帶著它,發布詔令也得蓋上它。
所以翻看史書,還真發現了一些耐人尋味的線索。
《史記·秦始皇本紀》里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有一次秦始皇乘船過洞庭湖,突然遇到大風大浪,眼看船就要翻了。
這時候,旁邊就有人進言,說這可能是水神在發怒,得用最珍貴的東西鎮一鎮。秦始皇一聽,二話不說,直接把傳國玉璽扔進了湖裡。果然,湖面馬上就風平浪靜了。
你可能會想,這麼重要的東西,扔了就結束?秦始皇居然也沒派人去打撈。這不奇怪嗎?
史書上描寫的就有些「春秋筆法」了:沒過多久,秦始皇巡遊到華陰一帶時,突然有個人攔在路上,手裡拿著那枚玉璽,說「把這還給祖龍」。
秦始皇拿回來一看,還真是自己丟的那一枚!這段記載看起來神神叨叨,似乎是有點「暗示」的意思。
有人說,這八成是秦始皇自導自演的一齣戲。為啥要這麼做?也許是為了製造「天命所歸」的神秘氣氛,告訴大家:你看,連水神都認我這玉璽,扔了都能自己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