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想要把蘇軾安全解救出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畢竟蘇軾被捕入獄,大家都還不知道他被捕的真正原因,即使想要救他出獄,也根本不知道從哪裡入手。
經過多方打聽,蘇軾的親朋好友幾乎動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和渠道,終於得知這件事情的背後竟然是宋神宗在暗中操縱,以此來打壓朝廷當中的保守派。
這樣一來,想要營救蘇軾出獄,就必須勸說宋神宗改變主意。
那麼,誰會甘願冒險站出來與宋神宗和御史台為敵呢?
第一個站出來替蘇軾說情的是已經辭官在家的翰林學士范鎮,他向宋神宗呈上奏摺,極力闡述蘇軾是朝廷當中難得一遇的人才,請求宋神宗放過蘇軾一馬。
范鎮在擔任翰林學士的時候,就非常欣賞蘇軾的才華,而且兩人的政治觀念十分相似,對於王安石實施的「王安石變法」,他也持有非常大的反對意見,但並沒有得到宋神宗的採納,於是一怒之下就辭去官職。
范鎮辭官回家之後,由於自身直言敢諫的性格,從而引來許多朋友的稱讚。
有一次,蘇軾來到范鎮的家裡拜訪,剛一進門就說道:「恭喜你啊,雖然你現在已經退休在家了,但是你現在的名聲反而越來越大了!」
范鎮回答說:「我希望看到的是天下太平,可是如今朝廷因為推行新法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而我獨享其名,對我來說又有什麼用呢!」
由此可見,范鎮是一個好官,他敢於在這個時候第一個站出來替蘇軾求情,可見兩人之間的深厚友誼。
然而,范鎮知道,僅僅依靠自己的薄弱力量,根本無法說服宋神宗改變主意。
就在范鎮忙著向宋神宗上書求情的同時,蘇軾的弟弟蘇轍卻遲遲沒有採取營救行動。他不是不著急營救蘇軾,而是一直在思考應該怎樣打動宋神宗,從而讓宋神宗改變主意。
經過再三思索,蘇轍提筆寫下了一封奏章,他通過打感情牌,在奏摺當中更多體現的是人性的正義和善良,這讓宋神宗感觸頗深。
隨後,又有三位大臣相繼站出來替蘇軾求情,第一位是王安石的親家、宰相吳充,第二位是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第三位則是身在南京賦閒的王安石本人。
儘管蘇軾曾經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但王安石的腦海里只想實現富國強兵,並不想通過變法打壓政敵和排除異己。
雖然王安石此時已經不在朝中主持變法,但他的話在宋神宗心目當中還是有一定分量的。
可是,就在宋神宗準備放過蘇軾一馬的時候,御史台的那幫人又想出了一個新招,他們通過刑訊逼供逼迫蘇軾認下了所有口供。
其中包括,蘇軾被迫承認在《山村五絕·其三》和《山村五絕·其四》裡面諷刺「王安石變法」推行的鹽法、青苗法和募役法。
隨著蘇軾的「被迫」認罪,御史台的那幫人也終於達到了自身的目的,等待蘇軾的似乎就只有死路一條。
慶幸的是,由於曹太后的出面說情,以及宋神宗為了祖母而大赦天下,蘇軾才得以逃脫一死,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他最終被貶到了偏遠的黃州充當團練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