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蘇軾寫《戲孫公素》這首詩前,還有一個小小的插曲,大概可以說明真相。原來當時孫素生病,蘇軾也是聽朋友趙德麟說的。
有一次蘇軾問趙德鹿,孫素的病好沒有,後者回答:「大病方安。」蘇軾想起孫素原來是京師里意氣風發,風流倜儻的樣子,於是詩興大發,隨口吟了一句:「這漢病中,瘦則瘦,儼然風雅。」
趙德麟把這句詩說給孫素聽,後者就和了一句:「那娘意下,恨則恨,無奈思量。」蘇軾本來只知道孫素病了,根本不知道因何而生病。
結果孫素一作唱和詩,就把自己的「病根兒」全部抖落出來了。蘇軾一琢磨:敢情你是因為想老婆想病的哇,於是馬上就寫詩來嘲諷了。
但是大家仔細想一想,孫素原來並沒有說是多麼怕老婆。最起碼他老婆沒有拿木杖砸內堂的牆壁、也沒有指著他罵「老奴」,更不可能帶著一百多個侍婢和他進洞房。
至於精神虐待,或者是有,但是肯定不太嚴重,否則孫素何必作詩說「恨則恨,無奈思量」呢。說穿了,也就是孫公素「懼內」的證據不足,但是陳季常「懼內」的事跡就比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