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近二百年,歷史地位幾乎為零,這個王朝為何被史學家集體遺忘

2025-09-22     花峰婉     反饋
3/3
李繼遷

經過數年征戰,李德明奪取了西涼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勢力範圍擴展到玉門關及整個河西走廊,徹底掐斷了宋朝與西域的聯絡通道,這對宋朝來說是個巨大打擊。

李德明就是李元昊的父親,史書說李繼遷把他稱為「弱子」,強調他才能不如父親,殊不知這只是他的偽裝,他其實是個很懂得隱忍的人,李繼遷去世後,他很長時間都不梳頭、不洗臉,每天赤腳走路,堅持吃齋飯,不近女色,一直到為父報仇後,他才恢復如常。

在党項發展的歷史上,李德明的出現是個關鍵節點,因為這時候党項就需要一個既懂得隱忍,做事又果決、狠毒之人。

宋遼夏三國格局當中,西夏是最弱小的,參與爭霸的主要是宋朝和遼朝,這兩個國家為了消滅對方,都需要西夏的支持。

李德明看準了這一點,便在宋朝和遼朝之間遊走,既臣服遼朝,以獲取遼朝的軍事支持,又與宋朝友好往來,以便從富裕的宋朝身上撈好處,即所謂的「依遼和宋」之策。

在宋朝和遼朝的夾縫中,李德明不但生存下來了,而且生活得很好,他可以安心發展自身,對外拓展地盤。

在李德明的治理下,西夏逐漸強盛起來,已經逐步具備了單獨建國的條件。

宋明道元年(1032年)五月,宋仁宗下詔冊封李德明為夏王,而在此之前,遼朝已經冊封李德明為夏國王了。

無論是遼朝還是宋朝,其實都已經默許党項可以建國了,李德明便加緊準備稱帝建國,但就萬事俱備的時候,他卻突然因病去世了,西夏建國的進程因此推遲。

03

李德明去世後,李元昊繼位。

李元昊是個天才,卻也是個瘋子。

據說,年輕時候的李元昊長著圓圓的臉,雙眼炯炯有神,鷹勾鼻十分突出,透露著一種剛毅和凌然不可侵犯的神態。

李元昊繼位後,想到父族打拚幾十年,卻沒能稱帝建國,他說什麼都不願意等了,便開始了一番謀劃。

首當其衝,就是要消除漢族和契丹族對党項族的影響,讓党項族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姿態示人。

為此,李元昊廢掉唐朝和宋朝賜給拓跋氏的李姓和趙姓,改姓氏為嵬名氏,自己則更名曩霄,號「兀卒」。

李元昊還下令剃髮易服,全體國民都剃光頭頂,穿戴党項傳統服飾,他還主持創造了党項歷史上的第一種文字,即西夏文字,並在全國推廣,就連外交文書也使用西夏文字。

並且,李元昊拒絕遼朝和宋朝的一切冊封,在見宋朝使者的時候,他遙立不跪拜,接收詔書時也十分勉強,等到宋朝使者走了,他就對身邊人說,「先王大錯,有如此國,而猶臣拜於人耶!」

最終,在寶元元年(1038)的時候,李元昊正式建國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稱帝後,李元昊第一時間派人出使宋朝,要求宋仁宗承認其建國稱帝的合法性,宋仁宗當然不幹了,直接剝奪了他的一切官職稱號,並重金懸賞其首級。

李元昊也不含糊,見宋朝態度強硬,也不再強求,直接給宋仁宗送去「嫚書」,對宋朝極盡羞辱,宋夏戰爭不可避免。

此後,宋夏之間相繼爆發了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西夏如此弱小,怎麼可能打得贏地大物博、兵甲百萬的宋朝呢?

但實際結果卻是,李元昊取得了這幾大戰役的勝利,而且殲滅宋朝西北精銳數萬人,給了宋朝極大的打擊,可見李元昊之強悍。

不過,李元昊雖然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但在經濟上卻遭受了巨大打擊,因為西夏畢竟太小,只能舉全國之力維繫戰爭,戰後西夏兵力竟然到了「死亡創痍者相半,人困於點集」的境地。

並且,宋朝為了制裁西夏,在戰後停止給西夏的「歲賜」,並關閉了邊境榷場,導致西夏賴以生存的青白鹽出口業務幾乎停滯,西夏需要從宋朝進口的糧食、絹帛、布匹、茶葉及其它生活物資則變得奇缺,結果物價飛漲,民生陷入艱難。

面對如此困境,李元昊意識到想要戰勝地廣人眾的宋朝是很難的,宋朝的戰略優勢只能讓西夏望其項背,所以他打算跟宋朝議和,但這事很困難。

不過,當時遼朝已經跟宋朝講和,李元昊知道想要打破困境,只能求助遼朝。

在談判過程中,遼朝犧牲西夏的利益,以從宋朝得到實惠,結果激起了李元昊的不滿。

為了對付遼朝,李元昊以「西夏主」的名義向宋朝稱臣(對內依然稱皇帝),宋朝則恢復「歲賜」和榷場,雙方關係大致恢復到戰前。

此後,李元昊舉全國之力與遼朝打了一仗,最終獲勝,他自此擺脫了契丹人的控制,西夏也由此變成完全獨立的國家,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04

李元昊一度打算問鼎中原,他曾在宋夏戰爭前揚言,「朕欲親臨渭水,直據長安。」

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小小的西夏無法支撐李元昊的野心,在跟宋遼達成議和之後,西夏進入一段相對和平期。

李元昊晚年生性暴戾,多猜疑,好殺虐,還很好色,結果引發了人倫慘劇,他在廢掉廢太子寧令哥之後,被寧令哥反殺,不過寧令哥也被殺死,夏毅宗繼位。

李元昊死後,西夏政治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其子夏毅宗的帶領下,西夏占領了吐蕃不少土地。

夏毅宗之後,西夏陷入到母黨專權的亂局當中,夏毅宗之妻梁太后把持朝政,宋神宗趁西夏主少國疑之機五路伐夏,但最終遭遇失敗。

此後,宋朝改變策略,採取軍事封鎖、經濟圍困的策略,逐步蠶食西夏土地。

與李元昊一樣,梁太后也是個戰爭狂人,把持朝政的18年間,她動輒發動數十萬人攻打宋朝,雖然互有勝負,但西夏的消耗更大,開始逐漸走向衰弱。

梁太后死後,西夏老實了一段時間,因為此時的西夏既無力進攻宋朝,與新興的金國也無法抗衡,於是四面稱臣,以尋求活下去。

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南宋,蒙古崛起後,發起了對西夏和金國的進攻,西夏一度投降,卻又在成吉思汗西征時倒戈,又投靠了金國。

憤怒的成吉思汗在西征歸來後,第一時間征討西夏,最終於1227年滅亡西夏,至此這個存在了189年之久的王朝正式滅亡。

西夏雖然小,而且不富裕,但他的成績卻很輝煌,在漫長的宋夏戰爭中,宋朝損失了至少60萬兵員,損失的錢糧不可勝數,使得北宋元氣大傷,最終在內憂外困中亡於金國。

西夏的文化也很璀璨,它在接受漢化的同時,保留了不少党項族獨有的文化特性,從而創造了豐富多元的文化,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中就有不少西夏元素。

由於西夏控制著河西走廊,所以經濟貿易也十分繁華,各國商人往來不絕。

因此,西夏雖小,影響力卻很大,但史書卻對它一帶而過,著實令人費解。

05

一般而言,前朝的歷史,都是後朝修的,但元朝建立後好幾十年,都沒有修史,一直到元朝末年的元至正三年(1343年),元順帝這才下詔讓丞相脫脫修史。

但詭異的是,脫脫在修史的時候,為宋、遼、金分別修史了,唯獨沒有給西夏修史。

有人認為,脫脫之所以不願意為西夏修史,或許跟西夏「牆頭草,見風倒」的屬性有關,歷史上西夏曾先後背叛遼朝、宋朝、元朝,尤其它得罪了成吉思汗,被蒙古人所記恨,所以對其進行了打擊報復。

不過,這個理由其實站不住腳跟,脫脫之所以不給西夏修史,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理由:

第一,西夏歷史雖然很長,政權存在了346年,立國189年,但它長期是宋遼金三國藩屬國,即便西夏國主稱帝,也依然對三國稱臣,在正式國書當中,西夏皇帝一直自稱國主而非皇帝。

這就意味著,西夏自始至終都只是稱霸一方的地方性政權,而不是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

如果要給西夏修史,那麼南詔、大理等許多與西夏地方差不多的小國,豈不是都要單獨成書,與中原王朝並肩而立呢?

說到底,脫脫看不起西夏,不願意承認它的地位與宋遼金相等,所以不願意給它修史。

第二,西夏在滅亡的時候,宮殿毀於大火,大量典籍文獻被燒毀,而西夏皇陵要麼沒找到,要麼被摧毀,這就導致後人在修史時,可以參考的資料太少。

並且,党項人不太看重記載歷史,其實全世界除了漢族之外,就沒幾個民族注重記載歷史。

西夏沒有專門的史官,也沒有實錄、譜牒等文獻,西夏民間學者或者遺民也不喜歡修史,哪怕他們後來在元朝當官了,也因為地位太低而羞於修史。

19世紀,俄國探險家在黑水城挖掘西夏歷史文獻時,就沒有找到有價值的實錄、國史等資料,有的不過是佛學著作和漢文、梵文等其他文字書寫的書籍。

說到底,西夏文字存在的時間太短,還沒有深厚的文化沉澱,所以西夏的文獻著作依然以漢族等民族為主。

由於史料缺乏,漢族文獻對西夏的記載又少而凌亂,導致脫脫在修史的時候很為難,本著嚴謹負責原則,與其編篡偽史,不如乾脆不修史。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西夏的了解越來越模糊,只能從二十四史中捎帶的西夏歷史中了解一點點。

06

明朝的時候,人們對西夏這個名字,已經十分陌生了,因為文獻沒有,遺蹟也被歲月侵蝕,不是專業學者,根本沒聽過西夏這個名字。

慶王朱栴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狀,他被封到寧夏之後,決定修《寧夏新志》,在四處走訪的時候意外發現了西山昊王墳,當時他根本不知道昊王是誰。

好在朱栴愛學習,他遍查史書,經過反覆論證和推斷,最終確定昊王就是西夏皇帝李元昊,所以他在《寧夏志》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

李王墓,賀蘭之東,數冢巍然,即偽夏所謂嘉、裕諸陵是也。其制度仿鞏縣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無一物。

這一記載讓人們知道了西夏的存在,也知道了李元昊,但更多的就沒有了,因為朱栴沒有再繼續深入研究了。

清朝時期,吳廣成在寫《西夏書事》時,也遇到了大麻煩,他發現宋、遼、金三史中雖然都有單獨的《夏國傳》,但太過簡短,不具備參考價值。

而宋朝民間文人撰寫的《契丹夏州事跡》、《夏國樞要》等書籍都已散失,其餘文獻則大多是零篇殘簡,不成系統。

為了寫《西夏書事》,吳廣成在浩瀚如海的文獻中將零散的西夏歷史記載串聯起來,花了十幾年時間才寫成此書,引用的文獻達百種,包含正史、實錄、《通鑑》、《續通鑑長編》、輿地方志、文集奏儀、傳狀墓誌、筆記雜錄、稗官野史等各類資料,許多文獻到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即便如此,吳廣成也沒能完全講述西夏歷史,有不少缺失和錯誤之處,尤其是西夏文化,吳廣成就寫得不多。

讓人遺憾的是,我們現在如果要研究西夏文化,竟然要去俄羅斯,這是怎麼回事呢?

1908年4月,一個叫做科茲洛夫的俄國探險家來到內蒙古黑水城尋找寶藏。

黑水城曾是西夏西部重要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雖然現在是一片荒漠,但沙漠之下卻埋藏著許多西夏寶藏,包含不少估計危險在內。

據說,蒙古在攻打黑水城的時候,守將將大量珍寶倒入一口深達80丈的井中,蒙古人曾四處尋找這口井,但始終沒有找到,科茲洛夫就是根據這個傳說,才來到了黑水城。

科茲洛夫在黑水城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寶藏,但他發現這裡遍地都是文物,他很輕鬆就得到了十幾箱子絹質佛畫、錢幣、婦女用品等文物,被他運到聖彼得堡。

由於這些文物太過精美,研究價值很大,俄國當局便讓科茲洛夫二訪黑水城,經過9天挖掘,他又又得到了大量文物。

1926年,科茲洛夫三訪黑水城,毫無疑問再一次滿載而歸。

據統計,科茲洛夫從黑水城得到了西夏文物達到了8000餘種,另有大量漢文、波斯文等語言書籍和經卷,以及大量陶器、鐵器、織品、雕塑品和繪畫等珍貴文物。

這些文物不但數量多,而且保存完好,版本也很完整,是研究西夏王朝及同時期的宋遼金和元朝歷史的珍貴資料,現如今被存放在聖彼得堡的東方研究所。

新中國成立後,並未找到西夏的太多研究資料,因為這些資料都被俄國盜走了,我們現在能研究的就只有西夏皇陵了,因其位置隱蔽,故而戰亂時沒被列強發現,我國還是在修建機場時意外發現的。

1987年,為了揭開西夏的神秘面紗,我國研究人員曾奔赴聖彼得堡,當時就被震驚到了,如此璀璨的西夏文化,我們竟然只能出國研究,簡直是恥辱!

而俄國自從得到這些文物後,就沒有停止研究,現如今已經出版了文獻13冊,研究工作到現在都沒有停止。

在西夏歷史的研究上,俄國毫無疑問是權威的,我們只能借鑑他們的研究成果。
呂純弘 • 32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16K次觀看
花峰婉 • 16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呂純弘 • 21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滿素荷 • 3K次觀看
喬峰傳 • 32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22K次觀看
呂純弘 • 4K次觀看
呂純弘 • 48K次觀看
幸山輪 • 21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3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