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惟信的這段話,其實跟北宋一代文豪蘇軾的一首詩表達的哲理極為相似,他就是蘇軾在晚年時期所寫的《 廬山煙雨浙江潮》,又叫《觀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
蘇軾寫過不少廬山的詩作,48歲游廬山寫下《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觀潮》寫於蘇軾65歲,經歷了一生的風雨坎坷,生命即將走向終點時,他給即將赴任的小兒子蘇過,寫下這首濃縮他一生終極生命體驗和人生感悟的詩作,帶著滿滿的禪意。
「廬山煙雨浙江潮」,傳聞中廬山的煙雨神秘美麗、變幻無窮,錢塘江的潮汐壯觀至極,每當聽人們提起,心中都升起無限嚮往。
「未至千般恨不消」。如果不能親自去看一看這兩大奇景,將是我一生莫大的遺憾。
佛說七苦,有一種苦叫「求不得」,人們一旦心中有慾望,就心心念念想要得到,越是得不到,越是魂牽夢繞,越是想要得到。
或許是一件物品,或許是一個人,或許是一個心愿,或許是一個理想,慢慢地、慢慢地變成你心中的執念,哪怕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達成,如果不能實現,覺得人生就不圓滿。
這樣的人生苦嗎?苦,但是有些人因為貪慾太重,一輩子深陷其中!
「到得還來別無事」,等到真正有一天抵達了廬山,廬山的煙雨就在眼前,目睹了錢塘江潮,錢塘江就在腳下,突然又覺得原來也沒有那麼驚心動魄,也沒有最初的那份神秘。
有的人得以親見心目中的山水,覺得現實與理想相差太遠,就會直呼上當,這時他可能就會轉向「巫山煙雨」或者「黃山煙雨」之類,而之後又再次陷入「未至千般恨不消」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