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噶爾與清朝對抗長達70年,一度稱霸中亞,為何落得個滅族的下場
歷史上,準噶爾汗國十分強大,它是中古歷史上最後一個遊牧帝國,它歷經康雍乾三朝,與清朝對抗長達70年,一度稱霸中亞,給清朝造成了極大困擾,是清朝在北方的頭號敵人。
但奇怪的是,如今準噶爾這個名字幾乎消失,我們能夠知道它存在的證據,除了史書上比較零碎的記載之外,就只有準噶爾盆地這個地名了。
準噶爾盆地是準噶爾汗國的腹地,實際上它巔峰時期的國土面積很大,占據新疆、西藏、外蒙古、青海和中亞部分領土,面積達到驚人的700萬平方公里。
從一個不起眼的蒙古部落,迅速發展成為一個疆域遼闊、軍事強悍的帝國,準噶爾人有其值得稱道之處,但歷史上它的名聲並不好,它反覆無常,對清朝時叛時降,毫無道義可言,甚至勾結外敵入侵清朝,出賣國家領土。
1777年,準噶爾人還以欺騙的手段千里奔襲拉薩,滅亡和碩特汗國,囚禁達賴,搶奪布達拉宮的珍寶,引發了廣大藏傳佛教信徒教徒的不滿,也喪失了人心。
乾隆時期,乾隆帝見準噶爾天災人禍不斷,於是果斷出兵進攻,最終奪取新疆,並滅亡了準噶爾汗國。
01
準噶爾在明朝時叫做瓦剌,它的歷史十分悠久,成吉思汗時期不過是個附庸,只能在貝加爾湖附近放牧,根本沒資格參加蒙古對外戰爭。
明朝時期,瓦剌趁著北元內亂而迅速崛起,一度統一整個蒙古,還篡奪了北元大汗之位,但也因此而惹得天怒人怨,最終分崩離析。
明朝末期,瓦剌分裂成為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部,以及依附於杜爾伯特的輝特部,合稱衛拉特四部。
衛拉特四部雖然名義上是聯盟,但內部紛爭不斷,隨著準噶爾部的崛起,其他三部開始西遷,繼而形成了各自勢力範圍,其中最強大的是準噶爾汗國和和碩特汗國,準噶爾主要占據新疆天山以北地區,和碩特則占據西藏、青海和康區。
後金時期,在八旗鐵騎的威懾下,衛拉特四部奉表臣服,自此成為後金的藩屬國,這種關係一直延續到清朝建立。
從名義上而言,衛拉特四部各自的領土也是清朝領土,但清朝並不實際統治,而是通過封貢的方式維持雙方的隸屬關係。
這種關係,與清朝跟漠北喀爾喀蒙古的關係有些類似,唯獨漠南蒙古不同,因為它是處在清朝的直接管理之下的。
衛拉特四部臣服清朝之後,一直忠心耿耿,對內積極維護和平,對外則頑強抗擊沙俄入侵者。
因為這一緣故,清朝統治者並未將衛拉特四部視為威脅,也沒有想過出兵進攻,將其變成第二個漠南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