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相比於普通箭頭,三棱箭頭要多了三個鋒利的稜角,而且還比較符合空氣力學原理。
這不僅能讓弓箭的整個射擊過程更加精準,穿透力更強,而且因此造成的創口也非常不易癒合,很容易讓受傷者血流不止。
可能會有人覺得,這有什麼好擔心的,不是有鎧甲在嗎,有了鎧甲防護,箭矢不就打不到士兵身上了?
這可就是大家想多了,一方面,真實的古代和影視劇可不一樣,不是隨便哪個人都能給自己配備一份鎧甲的。
除非是精心訓練出的精銳,否則正常情況下,普通的小兵身上往往只穿著一件布甲。
這種布甲,說白了就跟一層布沒什麼區別,防護力也是可想而知。
更何況,就算是有鎧甲,那也未必管用,漢代使用的鐵質箭頭就可以輕易射穿鎧甲,而且在射中人後箭頭也很難被取出來。
當然,單純的物理傷害雖然有用,但如果沒能一舉射中要害,普通的小兵或許逃不過一劫,但對於那些軍隊將領來說可並非如此。
只要箭拔了沒有大量流血,也沒有出現後期感染情況,以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醫療條件,多半都能挺得過來。
或許也是因此,在物理攻擊的基礎上,有人靈機一動,發明了更為致命的攻擊手段,那就是「附毒」。
據說這種「致命毒箭」,最開始有記錄的被使用,還是在東漢名將耿恭手上。
普及發展起來後,毒箭類型逐漸變得非常多樣,普通一點的就是植物毒素、礦物毒,比較稀有的則是蛇毒。
像是《三國演義》中關羽攻城被流矢射中,不得不刮骨療毒這一段,據說他當時所中的毒就是植物毒素—烏頭鹼。
當然了,比起以上各種毒素,在戰場上,使用最為頻繁,也最令人聞之色變的,其實還是「金汁」。
說起來好聽,但說白了「金汁」就是煮沸的糞便混合物,裡面含有大量細菌和寄生蟲。
因為獲取方便,且可以迅速導致傷口感染,並以此致命,這種毒箭「佐料」自被發明開始,就始終備受各大將領的喜愛。
像是當初諸葛亮北伐時,據說就曾用過類似的手段。
當時因為北伐失利,諸葛亮不得不帶兵撤退,而北魏名將張郃則率兵追殺。
結果在木門谷地區,他被守在這裡的蜀國士兵一箭射中膝蓋,回營不久後就去世了。
要知道,膝蓋這地方受傷可並不致命,更別說那時候張郃還是那麼快去世的了。
顯然,當時那枚弓箭上肯定抹了毒,至於具體是什麼毒,考慮到蜀國的經濟問題,大機率還是比較實惠的「金汁」。
戰術與兵力的勝利
當然了,箭頭設計和毒素這些都是外物,最為關鍵的還是人。
以清朝舉例,明末清初時期的八旗軍隊列裝的弓大都在七十磅以上,勇士使用的硬弓甚至達到一百至一百五十磅。
而根據現存清代官方文獻記載,康熙三十年時,滿八旗最為剽悍且崇尚騎射的黑龍江八旗,弓箭手最低標準就是80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