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負荊請罪,卻不知長平之戰後,藺相如和廉頗一死一逃
「將相和」 的故事,小學課本里就有,大家也都很熟悉,講的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大將廉頗和上卿藺相如之間的事兒。
這故事為啥這麼出名?因為它展現了一種中華傳統文化中美好的君子之交,還體現了以國家利益為重的高尚情懷。
廉頗和藺相如一文一武,為趙國雙壁,再後來為趙國吞併齊國、魏國立下汗馬功勞。
然而在長平之戰後,兩人的輝煌不再,結局慘澹,一死一逃。
長平之戰「雙壁」受挫
廉頗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戰功赫赫,藺相如原本出身低微,卻靠著 「完璧歸趙」 和 「澠池之會」 兩次高光表現,在趙國朝堂上迅速崛起,地位甚至超過了廉頗。
廉頗心裡那叫一個不服氣啊,覺得自己在戰場上出生入死,藺相如不過是耍耍嘴皮子,憑啥爬到他頭上去了,就放話要找機會羞辱藺相如。
藺相如知道後,一直躲著廉頗,每次上朝稱病不去,路上遠遠看到廉頗的車駕,也趕緊繞道走。
藺相如的門客們都看不下去了,覺得自家主人太膽小怕事,紛紛表示要辭職不幹。
藺相如卻問他們:「你們覺得廉將軍和秦王,誰更厲害?」
門客們說:「那肯定是秦王厲害啊。」
藺相如接著說:「秦王那麼威風,我都敢在朝堂上大聲斥責他,羞辱他的大臣們。我會怕廉將軍嗎?將相不和成何樣,二虎相爭必有傷」
這話傳到廉頗耳朵里,他那叫一個羞愧難當,馬上光著膀子,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
藺相如也沒擺架子,熱情地迎接了廉頗,兩人從此冰釋前嫌,成了生死之交。
這段 「負荊請罪」 的佳話,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頌,大家都佩服藺相如的大度和廉頗的知錯能改。
可誰能想到,後來一場長平之戰,徹底改變了趙國的國運,也讓藺相如和廉頗的命運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公元前 262 年,秦國攻打韓國,韓國的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就把上黨郡獻給了趙國。
這可把趙國國君趙孝成王高興壞了,白撿這麼大一塊肥肉,哪有不要的道理。
可他沒想到,這一決定就像捅了馬蜂窩,秦國哪能咽下這口氣,立馬把矛頭對準了趙國。
公元前 260 年,秦趙兩國的大軍在長平對峙,一場決定戰國歷史走向的大戰拉開了帷幕。
一開始,趙國派的是老將廉頗出戰。廉頗那可是身經百戰,經驗豐富得很。
他仔細分析了雙方的形勢,知道秦軍遠道而來,後勤補給線拉得很長,肯定耗不起持久戰。
而趙軍呢,野戰能力不如秦軍,之前幾次交鋒又有些損傷,所以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堅守不出,耗著秦軍,等他們糧草供應不上,自然就會退兵。
於是,廉頗就在長平修築了堅固的壁壘,不管秦軍怎麼挑釁,就是堅守不戰。
這一招還真把秦軍給難住了,雙方就這麼僵持了好幾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