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出了一位戰神,武則天每年派一流氓去求和,3年後戰神自殺
在盛唐的輝煌背後,有一段複雜的「談判」史。
主角不是兩國大使,而是一位善於玩弄人心卻才華橫溢的「流氓官員」,以及一個橫掃西域、被稱為「戰神」的吐蕃權臣。
三年間,權謀交織,最終以「戰神」自裁落幕。
那個流氓官員是誰?他又做了什麼?
風起河西,一戰封神
論欽陵出身不凡,父親祿東贊曾是吐蕃政壇上叱吒風雲的「大論」,宰相級別的權臣。
兄長贊悉若文采出眾,左右政局,論欽陵則在軍中歷練,練出一副鐵血硬骨。
祿東贊死後,贊悉若順理成章地繼任大論,論欽陵也得以全權掌握軍權。
他手下掌控的,不僅是兵馬,還有一股對外擴張的野心。
彼時的大唐,雖處於強盛時期,但西域控制力已逐漸鬆動,安西四鎮,即龜茲、疏勒、于闐、焉耆成了一個脆弱的屏障。
論欽陵敏銳地嗅出了這場帝國邊疆的裂縫,帶兵悄然西進。
公元670年,他揮軍橫掃安西四鎮,邊疆告急的戰報接連送到長安。
大唐震怒,派出重將薛仁貴領兵出征。
薛仁貴久經沙場,三箭定天山、單騎救主的威名響徹天下。
他此行本是要以雷霆之勢震懾吐蕃,奈何時運不濟,竟被論欽陵提前埋伏於河口。
那一戰,初看似乎是吐蕃掌控了戰局。
論欽陵調動騎兵,分散布陣,試圖一舉將唐軍困死在河灘之地。
可他低估了薛仁貴的老辣,唐軍雖陷埋伏,卻陣型不亂,薛仁貴親自指揮,變陣疾如風,屢屢反擊得手,竟在絕境中硬生生殺出一條血路。
論欽陵望著天邊升起的唐軍大旗,一時間神情黯然,深知正面戰場若再相遇,恐怕再無勝算。
正當論欽陵進退兩難之際,命運卻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原來,大唐後方運輸糧草的將領郭待封,聽說薛仁貴戰事告捷,不甘寂寞,竟自作主張帶著兩萬兵馬朝前線奔去,意圖「搶功」。
這一動,徹底打亂了唐軍的戰線,孤軍深入、後勤脫節,郭待封成了吐蕃的口中肥肉。
論欽陵收到情報後,他猛地站起,這次,是他的機會!
他調集十倍兵力,布下重重包圍,將郭待封部徹底吞噬。
兩萬人馬如同石沉大海,消息傳到唐軍中軍,薛仁貴眉頭緊鎖,仿佛能聽到自己營地後方斷裂的聲響。
他本就是遠征而來,如今斷了糧草、失了支援,無異於斷臂之軀。
薛仁貴雖勇,卻也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