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詩歌里的常見意象,月相的圓缺也容易引起人們的遐思。每到佳節之際,羈旅奔波中的遊子都會望月懷遠,思念親朋和故園。文人墨客失意時,也會遙望月宮,浮想聯翩,更會舉杯邀明月,一醉解千愁。
也許月光中融入了一種特殊的情思,很容易觸發詩人的感受,蘇軾春宵時就曾感慨,花有清香月有陰。
也許月相的變化正象徵著人生的無常,所以民間也流傳著千古名句,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晚唐一位詩人也經常對月興嘆,並托物寓意,表達自己的身世之感。下面介紹李商隱的佳作,全篇無一「月」字,卻描繪出月的清遠,更富有理趣。
月唐代:李商隱過水穿樓觸處明,藏人帶樹遠含清。初生欲缺虛惆悵,未必圓時即有情。
詩的大意是:皎潔的月光掠過流水、穿過樓台,好像無處不在,所照之地都是一片明亮。遠處的人和樹都藏在冷寂的月色中,顯得非常清遠。新月的形狀殘缺,人們也為之空自惆悵;而月亮圓滿時,不一定就對人們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