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出土於1963年,在陝西寶雞一個農民家地窖里。專家清理後發現銘文,這成了中國一詞的最早實物證據。
之前有些人覺得中國是從漢朝開始的,但這個文物一出,就把時間推到西周早期了。銘文還提到了周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成周,這成周就是後來的洛陽。可見,中國起初不是指整個國家,而是特指王畿之地,相對於周邊叫四夷或蠻夷的地方。
周代的其他文獻也用了這個詞。比如《尚書》里有「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意思是上天把中國民眾和土地交給先王。這本書是周公姬旦參與編的,他是周武王的弟弟,幫著打天下和治國。姬旦攝政時,平定叛亂,制定禮樂,這些都讓周朝穩固下來。
中國在周人眼裡,一方面是地理中心,黃河中下游那塊兒;另一方面是文化中心,因為周人推崇禮儀,把自己當成華夏正統,其他民族是外邦。
那時候的中國是狹義的,只限於中原。商朝時有中商的說法,但沒連成中國。周人繼承了這個傳統,還擴展了。周朝分封諸侯,諸侯國散布各地,但王都始終是中心。
東周時,春秋戰國亂成一鍋粥,各國爭霸,但誰占了中原,誰就覺得自己是中國正統。比如齊桓公、晉文公稱霸時,都以守護中國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