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寫得那麼好,為何輪到他打仗時,卻一敗塗地

2025-09-07     花峰婉     反饋
3/3
而除了史料以外,有些大多是藝術上的加工。因為自從宋元以來,民間流行說三國故事,話本零星散亂,但卻已經確定了整個故事的發展框架,羅貫中寫得畢竟是小說,好看才是王道,他的工作主要是使這個框架的內容變得更加充實豐滿,情節發展更合理,人物性格刻畫的更鮮明點。

比如「青梅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孫劉聯姻」等精彩的片段,都有史書詳略不同的依據。而像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諸葛亮「七擒孟獲」,雖然史書記載少,但是也都突顯了人物性格。

羅貫中正是本著「七實三虛」的原則進行加工創作,七分史料,三分虛構,羅貫中把真實史料和民間傳說結合在了一起,可以說是源於歷史又高於歷史,源於傳說又高於傳說。把歷史和民間故事結合,再加上他的再創作,終於才孕育出了《三國志通俗演義》。

所以說,羅貫中擅長的是收集史料和用小說手法,哪怕自己行軍打仗不在行,依然沒有影響。如果讓羅貫中自己憑空設計,恐怕他們也不會想到如此豐富的歷史內容。

根據專家考證,《三國演義》只有五分之一是虛構的,羅貫中能用五分之四的史料,憑自己創作,才華和功力確實有過人之處。

雖然是借鑑史料,可不得不承認,羅貫中還是有兩把刷子的,特別是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罵王朗那段,雖然著墨不多,可還是能看出羅貫中深厚的語言功底。

值得一提的是,羅貫中還在《三國演義》中通過大量虛構加工重塑了趙雲的形象,使趙雲成為了一個戰功卓著、名震天下的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讓趙雲成為後人心目中無比敬愛的良將典範和偶像。

因為歷史上的趙雲就是天性耿介,因仗義執言而長期遭到冷遇,功名不顯,並不得志,這和羅貫中的性情經歷很相似這也許是羅貫中對自我內心的救贖,更是對理想的追慕。

1400年,羅貫中在盧陵逝世,享年70歲。

時勢造英雄,羅貫中因為選錯了主公,無用武之地,只能淪為平庸。但是他的文字流傳於世,以《三國演義》得享大名彪炳文學史冊,何嘗不是另一種成功呢?
呂純弘 • 160K次觀看
呂純弘 • 10K次觀看
呂純弘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64K次觀看
舒黛葉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花峰婉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20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7K次觀看
管輝若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3K次觀看
呂純弘 • 9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40K次觀看
管輝若 • 7K次觀看
呂純弘 • 8K次觀看
呂純弘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12K次觀看
呂純弘 • 20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