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正是元朝末年,官吏貪污剝削現象愈發嚴重,加上當時黃河決堤,洪水泛濫,江淮地區又大旱,百姓們顆粒無收。接二連三的無情災害,更是把不堪重負的元朝推向了崩潰的邊緣。
就在那樣一個黑暗的時代里,起義軍如同雨後春筍一般,紛紛自立為王,各地的反元鬥爭風起雲湧。在當時的起義軍中,最受矚目的就是江北的朱元璋、江西的陳友諒以及江南地區的張士誠。
史料記載,羅貫中「有志圖王」,懷有創建一番事業的遠大抱負,於是決定加入起義軍。因為他所處蘇杭,而當時割據江蘇一帶的張士誠正在招攬人才,於是羅貫中便成了張士誠的一員幕僚。
不過,當時的張士誠勢力雖然強大,但此人是鹽販子出身,所占之地,也大多是富庶煙華之地,胸無大志,只圖偏安享樂,每天在家裡飲宴作樂,不理政務,對將領的糜爛生活更是視而不見。羅貫中在加入張士誠的隊伍以後,也曾對此警惕擔憂,但卻無能為力。
張士誠在羅貫中的建議下,曾經打敗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進攻,羅貫中本以為會跟著張士誠成就一番事業時。沒想到,這一年張士誠的弟弟兵敗被元軍俘虜,張士誠竟然直接投降了。
張士誠在投降後,更是貪圖享樂。可是羅貫中還是對張士誠心存一點希望的,畢竟自己選的主公,無論如何他也想跟下去。
羅貫中一直認為元朝已經是大廈將來傾,肯定會覆滅,到時候自己的主公張士誠還會起兵,自己也會還有用武之地。
果不其然,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看到元朝快完了,於是又準備起兵,再次稱王。
張士誠想快速稱王,可羅貫中熟讀史書,於是勸說張士誠要緩稱王,先不去追求王侯之類的虛名,先迅速鞏固自己的實力,等待時機,才有爭霸天下的資本。
羅貫中審時度勢,隨機應變,膽識和謀略不是尋常迂腐書生可以比的。但是可惜張士誠不聽,還把羅貫中給臭罵一頓。
和很多清醒的幕僚們一樣,在一次次的失望後,心灰意冷的羅貫中對張士誠徹底失去了信心,一氣之下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張士誠。
張士誠這個主公是沒辦法再跟了,可再去選擇其他主公又顯得自己很小人,而且元朝那邊更容不下他,無奈之下,羅貫中只能選擇退隱江湖。
離開了張士誠以後,羅貫中的日子過得並不滋潤,在清源《羅氏家譜》中記載,羅貫中為了餬口,甚至曾經「開卦肆」,以此作為謀生的手段。
對於羅貫中來說,雖然歸隱了,可卻曾經鬱悶了好一陣子,因為古代士人的最高志向是做帝王之師,他一生有志於拯救亂世,也曾有過凌雲壯志,可惜才不獲展。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羅貫中看得很清楚。他知道各地勢力此消彼長,但是總會有位「真主」將會平定四方,一統天下。
後來朱元璋消滅了張士誠和陳友諒,接著又陸續橫掃各路諸侯,開始了中原的統一戰爭,並滅掉了元朝。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登基,至此,元朝滅亡,從此開始了明朝的統治。當朱元璋成為了一統天下的「真主」,是羅貫中不想接受但必須接受的事實。
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曾經令各省連試三年,羅貫中心中也曾有過不甘,他也曾想過考取功名施展自己的抱負,但是他曾經當過張士誠的幕僚,曾經和朱元璋為敵,不得不放棄讀書人步入官場的機會。
這時,羅貫中已經是50多歲的人了,對歷史、對人生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看法,他開始有了寫三國小說的想法。
三國鼎立和元末明初這兩個時代雖然相隔一千餘年,卻可以抽象出極為相似的歷史進程。「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們打開《三國演義》的第一句話便是這句,羅貫中之所以開頭寫這句,是因為在羅貫中寫這部小說時,正是大戰亂剛結束不久。
羅貫中之所以選擇三國故事為創作題材,正是因為他本人就生活在一個分裂、動盪的時代之中,並親眼看到了國家是怎樣地陷於分裂,然後又逐步地走向統一。
在此基礎上,羅貫中結合自己在戰亂中豐富的社會閱歷和積累,和行軍打仗的經驗,再把三國時期的故事進行改編,才寫成了《三國志通俗演義》這本巨作,也就是《三國演義》的原型。
很多人現在看到《三國演義》時會好奇羅貫中在書裡面寫的這麼精彩,為何本人卻在戰場一敗塗地。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羅貫中並不是憑空寫出來《三國演義》的。
因為但凡歷史小說,都離不開歷史事實和藝術兩個元素。
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據正史,采小說」,可以說是七分有史料記載的實事,三分虛構,羅貫中寫小說主要是以晉朝陳壽的《三國志》為史實基礎的,還有的來自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所引的《曹瞞傳》《漢晉春秋》等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