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後一位攝政王,28歲就退休在家,晚年以90萬斤小米賣掉王府
1911年12月6日,心力交瘁的載灃,終於向隆裕太后遞交了辭呈,辭去了攝政王的職位,此時的他剛剛28歲,從退休開始,載灃才真正活成了他本來應有的模樣。
載灃是光緒皇帝載湉的異母弟,也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父親,在載灃辭職前,宣統登基後近三年的時間裡,大清國的軍政外交等大權,是掌握在載灃手裡的。
辭去攝政王位以後,載灃從宮裡一回來便對妻子說:「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也許,在載灃眼中,老婆孩子熱炕頭,才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幸福,之前當攝政王,屬實有點太難為他了。
次年的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統皇帝的名義正式頒布退位詔書,清帝遜位。
大清入關後從攝政王多爾袞定都燕京開基,最後也以攝政王載灃的退位而結束,冥冥中仿佛似有天意一般。
卸任後的攝政王載灃,以醇親王的名義退歸藩邸,有了大把屬於自己的時間,載灃終於可以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了。
儘管不用每天上班,可是載灃每日的生活很有規律,他早上起床給母親請安,然後用飯、遛彎以後的其他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看書。
載灃讀的書主要以史書為準,同時他還喜歡記日記,堅持了十年之久,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本日記,我們才從中窺探到更多的晚清歷史。
載灃的書房裡掛著一幅對聯:「有書有富貴,無事小神仙」。原來對聯稍有不同,載灃將「有名」改成了「有書」。
其實,這改得倒是很實在,本身就是親王了,還用求什麼名,求什麼富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