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他們所能想到的所有的好東西,在戰爭中崛起的英國人看來,這些武器展示了英國在軍械製造上遠比清朝領先。
可當乾隆注視這些國禮時,並沒有露出太多驚喜,有些官員也露出不足為奇的態度。完全沒有達到英國人設想的效果。
馬戛爾尼曾告訴乾隆,只要上手一試,開上幾槍,就會發現這些英國槍枝的準確性比清朝土產的要強過很多倍。但是乾隆認為自己過生日的時候的舞刀弄槍的不合適,所以他沒試用。
既然舞刀弄槍不合適,馬戛爾尼又尋找新的機會。當時的熱氣球在歐洲發明了十年之久,馬戛爾尼希望能在乾隆面前演示一次熱氣球載人升空,讓乾隆皇帝知道歐洲的科技水平發展程度,進而認識到和本國通商的好處。但是和珅以絕不允許有任何人凌駕於皇帝的頭上為理由給否決了。
至於英國人非常重視的反射式望遠鏡,在乾隆看來,也沒任何新奇。至於地球儀,乾隆更看不上眼。
乾隆在參觀英國人的一架氣泵時曾說:「這件東西可以哄小孩子玩」。
除了乾隆本身,有些官員也露出不足為奇的態度。比如馬戛爾尼想讓自己的衛隊為乾隆最為倚重的武將福康安表演火器操法,福康安表示看不看火器操法關係不大。
而在各種國禮展出時,參觀的大臣也都神色冷淡、意興闌珊。
這對閉關鎖國的清廷而言,本來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但是當時的清廷認同的是「四海來朝、八方進貢」以天朝為中心的朝貢外交模式。對於傲慢的乾隆皇帝來說,他認為英國人是前來給他進貢的。
在乾隆眼裡,這些禮品只是玩物,他下令把這些禮品陳列在紫禁城、圓明園、避暑山莊等地,供皇親國戚和文武百官玩賞。其中有一批金屬刀具,乾隆皇帝還把它們賞給了造辦處的工匠們使用。
事實上,為了引起乾隆帝對英國訪華國禮的興趣,馬戛爾尼在出使前曾反覆精心挑選可能引起乾隆皇帝感興趣的物件。
在馬戛爾尼等人看來,「對於一個上了年紀的君主來說,能發揮實際而耐久作用的現代科學和技術方面的東西,應當使他更感興趣」。
可沒想到,馬戛爾尼的一番苦心,終究還是錯付了。
乾隆對馬戛爾尼贈送的國禮非但不重視,反而認為馬戛爾尼過分誇耀國禮,心生不滿,並說道:「至爾國所貢之物,天朝原亦有之......庶該使等不敢居奇自炫。」
除了乾隆的自負和傲慢,還有個因素,就是乾隆對自然科學,缺乏基本素養,也根本不會感興趣。
而乾隆身邊的官員也是從側重考察文史修養的科舉考試中選拔出來的,以儒家文化為基礎,講求道德文章,忽視自然科學,更缺乏自然科學技術的基本素養,難以理解西方的先進科技水平。
在覲見完乾隆皇帝以及參加完乾隆的83歲生日慶典以後,馬戛爾尼等人又參觀遊覽了避暑山莊,然後就返回北京圓明園居住了。
1793年9月30日,這個時候京城也已經進入秋天了,乾隆由避暑山莊回到圓明園。對於那些留在圓明園的那幾個大件,乾隆本來還是充滿期待的,可真正看到英國的新式戰艦「君主號」模型和迫擊炮等,卻絲毫沒有興趣。
雖然乾隆對這些禮物不感興趣,讓馬戛爾尼等人很失望,可是他們來大清可並不是為了給乾隆祝賀生日的,還有正事要辦。
於是,住在宏雅堂的馬戛爾尼使團於10月3日再次覲見乾隆,向清政府提出一系列要求,大致是英方的目的是希望乾隆同意他們派使臣常駐北京,在北京設立洋行,希望中國開放天津、寧波、舟山為貿易口岸,但都被乾隆皇帝一一拒絕了。
英使要求舉行談判,暫緩回國,本來,這是可以談判的事,但對於一生喜歡用武力炫耀華夏威儀的乾隆來說卻不存在任何談判的可能。
乾隆和其他文武大臣們,起初對馬戛爾尼使團贈送國禮抱有新奇盼望的態度,但隨著國禮的公開展示,乾隆等人的態度開始轉變為「視等平常」,認為不過如此;到了最後甚至有了警惕覺察的過程。不少大臣奏請乾隆皇帝:「萬萬不能允許外國人隨便往來內地」。
此後和珅曾約馬戛爾尼密探,其間閃爍其詞,但大致意思是乾隆示意英特使即早辭行回國,不要再想留連。
既然清廷已經開始攆人了,那馬戛爾尼也只能識趣走人。10月7日早晨,和珅率領其他幾位閣員至北京城門口一帳內和馬戛爾尼等英國特使道別,並交給他們乾隆皇帝的覆信。乾隆的覆信讓英國特使們大失所望,沒想到各款請求都被乾隆否決。
乾隆給英國國王寫信的標題是《賜英吉利國王敕書》,信內對一切要求全部拒絕,這封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於大英博物館。信的內容大致是說:
「天朝尺土俱歸版籍,疆址森然,即使島嶼沙洲,亦必劃界分疆各有專屬」,.....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一節,此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不准與中國人民交結,妄行傳教......夷商欲求上岸交易,各處守士文武恪遵功令,必不肯令其停留,定當立時驅逐出洋,未免爾國夷商徒勞往返,勿謂言之不豫也」。
因為書信很長,我只是選取了一段,不過從乾隆的回信可以看出,乾隆顯然是把對方當做蠻夷,而自己則是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