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史》《明書》等官方資料記載,朱佑樘一生僅娶了張皇后一人,他從不搞選妃,也不納宮女,更不廣封貴妃、美人,一心一意只愛張皇后一人,堅持每天與張皇后一起居,歷代皇陵都有嬪妃陪葬,唯獨他的陵寢只安葬著夫妻二人。
有人對此提出批評,認為一個皇帝就應該廣納妃子,從而延綿子嗣,繼而穩固江山。
如果朱佑樘能多納幾個妃子,或許他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可以更從容一些,他就不用把江山交給兒子明武宗朱厚照這個不靠譜的人。
也有人提出表揚,說朱佑樘只娶一個妻子,是嚴守道德標準的典範。
朱佑樘究竟是怎麼想的,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可以從張皇后這個人來一窺究竟。
1487年,朱佑樘17歲的時候,朱見深下令為其挑選太子妃,當時他定下的標準是:
擇其父母行止端莊、家法整齊女子,年十四至十七、容貌端潔、性質純美、言動溫恭、咸中禮度。
經過層層篩選,最終選中了張皇后。
明代中後期,在皇后的選擇上,往往不從大貴族家庭中選擇,而是從中低等官僚家庭選擇,這是為了防止外戚集團的形成。
張皇后就是如此,她的家族以文學而著稱,家族之中許多人都是進士,他的父親張岱當時擔任都御使。
張皇后容貌端莊秀麗,溫文爾雅,性格隨和,從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很有學識,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大家閨秀。
很顯然,張皇后與朱佑樘很匹配,因為朱佑樘就是個品學兼優之人,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張皇后讓他挑不出毛病,他豈能不愛。
朱佑樘與張皇后結婚後,感情特別好,好到讓朱佑樘根本看不上別的女人,在朱佑樘心中,張皇后是完美的。
或許是因為這一緣故,朱佑樘不願意納妃,不過史書還透露了這樣一個信息,說他與張皇后結婚之後,過著民間恩愛夫妻式的生活。
這一記載或許說明,朱佑樘是嚮往愛情的,他希望自己能過上普通百姓的生活,而不是皇帝那種以滿足淫慾和延綿子嗣為目的生活,因為那樣就太低級趣味了。
說到子嗣,朱佑樘在這方面的要求很低,張皇后一生生育過三次,及兩個兒子朱厚照、朱厚煒,以及一個女兒太康公主。
這三個孩子,朱厚煒去世得比較早,所以朱佑樘只有朱厚照這一個兒子,他並不為此苦惱,反而認為這樣就可以了,至少帝位傳承不是問題。
當然了,朱佑樘還是很負責的,對朱厚照的培養很嚴格,朱厚照天資也不錯,跟他一樣也是個品學兼優之人。
至於說朱厚照繼位之後的荒唐,大多都是被太監誤導的,他在當皇子的時候,朱佑樘很難在他身上挑毛病。
從朱佑樘為自己設定的嚴格道德標準來看,他做事是比較極端的,比如在位十八年,基本上不貪圖個人享樂,不舉行宴會,不穿著華麗服侍,不佩戴名貴珠寶,而且勤政到讓人瞠目,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忙到很晚才睡覺,朝鮮史書甚至記載他「無日不視朝」,這在明朝時極其罕見的。
這樣一個接近完美的人,當然不會給世人一種好色的印象,所以他一生只娶張皇后一人,是為了防止自己沉迷女色而荒廢朝政。
從朱佑樘的忙碌程度來看,即便他有很多妃子,恐怕他也沒時間臨幸。
還有個猜測是,朱佑樘鑒於母親紀氏的悲慘遭遇,認為一個皇帝如果妃子多了,難免會出現萬貴妃這樣的人,也會有人像他母親那樣遭到迫害,這是他不能接受的。
在朱佑樘的心靈中,紀氏占據很高的地位,他繼位之後,曾派人到廣西尋找紀氏一族,結果都沒有找到,其實紀氏一族早就不存在了,被殺得乾乾淨淨了。
因為動靜鬧得太大,許多人為了攀附皇族而冒充紀氏族人,但都被揭穿治罪。
為了緬懷母族,朱佑樘下令追封母親為孝穆皇后,並追封了外公外婆,還在廣西桂林立廟祭祀。
當時,有位大臣感念朱佑樘的孝道,便寫下一首詩,其中一句是:
睹漢家堯母之門,增宋室仁宗之慟。
朱佑樘讀完這首詩,竟然感動得落淚,他還時常向大臣訴說母親的悲慘遭遇,也說過此類事情絕不能再發生之類的話。
由此可見,紀氏的遭遇對朱佑樘的觸動很大,這可能是他不納妃的原因之一。
不管怎麼說,朱佑樘到死都只有張皇后這一個妻子,更讓人驚訝的是,他連夫人、內夫人、女官這些非正式嬪妃都沒有,也就是說,他一生可能只臨幸過張皇后一人,這對一個皇帝來說,簡直就是奇蹟。
朱佑樘只活了35歲,但他的人生足夠傳奇,發生在他身上的三個奇蹟,可以讓我們充分了解他是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