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朱佑樘年少時聰慧異常,讀書過目不忘,而且很懂得禮節,做人做事都很有分寸,可以說是品學兼優。
朱佑樘繼位後,立志成為一個聖明皇帝,他對照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來要求自己,最終干出了一番成就。
繼位的第一個月,朱佑樘就有針對性地乾了一件事,即將干涉朝政的外戚萬喜、宦官梁芳、奸臣李孜省及其黨羽,一大批占著茅坑不拉屎的傳奉官,以及大量禪師、真人及西番法王、國師等人或裁撤或降職,並任命以剛直敢諫而聞名的大臣王恕為吏部尚書,從而一舉奠定了弘治朝的用人基調,為之後的施政打下了基礎。
緊接著,朱佑樘開始改組內閣,當時內閣成員和各部尚書相互傾軋,心思全用在排除異己上,在施政方面則沒什麼貢獻,時人稱之為「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
官場上層鬥爭不斷,宦官也不本分,司禮監時常對內閣掣肘,內外矛盾十分尖銳。
別看朱佑樘只有17歲,但很擅長透過問題看本質,而且很有權謀手段,他通過借力打力的方式,逐步清理了內閣、六部、監察員和司禮監等關鍵部門的無能之人,取而代之的則是耿裕、倪岳、馬文升、劉大夏、閔珪、戴珊等賢能之人,使得朝堂風氣為之一新。
朱佑樘雖然任用賢能之人輔佐自己,但他本人依然勤政,即便生病了,也要親自處理奏章,而不是像之前幾位皇帝那樣讓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後自己再看。
比如,有一次朱佑樘臥病在床,仍召內閣和司禮監一起處理奏摺,由於奏摺太多,大臣劉健便建議他先休息一下,等內閣和司禮監處理好了再給他看,他卻回答說,「文書尚多,都要一看,下去不也是閒,就此商量,豈不好?」
由於朱佑樘勤政,所以大臣們也不敢怠慢,實際上他對大臣們很好,從不輕易責罰,他時常與大臣們坐在一起討論問題,君臣之間「從容講論,天顏和悅」,猶如「家人父子」一般,大臣們甚至親切地喊他「先生」,而不是「陛下」。
史書也說,朱佑樘是明朝出奇寬和善良的皇帝,就連害死他母親的萬貴妃的家人,他也展示出了極大的寬容,比如前文提到的萬喜,雖然被貶黜了,但依然位居指揮使之職,萬貴妃一大家子依然得到優待。
朱佑樘在位十八年,從不懈怠政務,並且他的能力很強,在軍事、經濟、外交等領域都有著不錯的成績,開創了著名的「弘治中興」。
比如,弘治時期的賦稅收入是明朝中葉的峰值,達到了2700萬石,且百姓的負擔沒有加重。
朱佑樘十分節儉,也很體恤百姓,多次赦免賦稅並撥款救濟災民,他還大力整治黃河,這些措施都促進了明朝農業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加。
再比如,弘治初期明朝的人口是5000萬,到弘治十八年的時候,竟然達到了6000萬之多!
人口爆髮式增長,說明明朝社會安定,百姓生活安康,發展勢頭是非常好的。
弘治晚期,由於志得意滿,朱佑樘出現了一定的懈怠心理,當然這跟他的身體不好也是有關的。
主要問題是宦官干政再次抬頭,明朝武備鬆弛,出現了一定的危機,但並不影響他以聖君的形象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