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窮時,看看北宋乞丐宰相呂蒙正的兩幅對聯,實現人生逆襲並不難
民間有一句俗話叫做:「窮過呂蒙正」。呂蒙正在沒考中狀元之前窮到什麼程度呢,窮到只能在牆角蹲著,吃富人扔掉的西瓜皮充飢。
但是後來,呂蒙正在考中狀元之後,在宋太宗,宋真宗時代三次官拜宰相。
那麼,呂蒙正是如何實現乞丐到宰相的人生逆襲的呢?
少年乞丐
說到呂蒙正,他本身也不是乞丐。
公元944年,呂蒙正出身在洛陽的一個官宦世家,父親呂龜圖是五代後周時期的起居郎,主要乾的是記錄皇帝一言一行的工作。
除此之外,呂蒙正的祖父呂夢奇官至戶部侍郎,叔叔呂龜祥則是官拜壽州(安徽壽縣)知州。
照說這麼一個官宦子弟,從小應該是錦衣玉食,怎麼就淪落為乞丐的呢?
原來呂蒙正的父親呂龜圖是一個好色之人,除了正妻劉氏之外,後來又一連娶了多個小妾。對於呂龜圖的放浪之舉,嫡妻劉氏開始一直忍氣吞聲。但是呂龜圖竟把劉氏的忍讓視為懦弱,長此以往,變得越來越變本加厲。最終,再也忍受不了的劉氏便和呂龜圖大吵一架。沒想到呂龜圖喪盡天良,竟然將劉氏和其所生的兒子呂蒙正一起趕出了家門,並且一分錢生活費也不給。
被趕出家門的劉氏本想帶著呂蒙正投奔自己的娘家,但是娘家的嫂子卻認為劉氏要帶著呂蒙正回家白吃白喝,死活不讓呂蒙正母子進門。
在夫家被趕出家門,回娘家又被拒之門外,身無分文的呂蒙正母子只能淪落成乞丐,四處要飯為生。後來呂蒙正母子輾轉來到洛陽城外的一家寺廟。
好心的寺廟住持不僅收留了他們,更是安排他們居住在寺廟旁邊的一個破窯洞中,這才讓呂蒙正母子有了安身立命之地。
在破窯洞安頓下來之後,呂蒙正每天開始干兩件事,一是讀書,二是定點去寺廟裡面蹭飯。
因為讀書需要花錢,呂蒙正母親劉氏每日所做針線活得來的家用,基本上都補貼在呂蒙正讀書上面,這樣一來,呂蒙正母子的生活一直沒有好轉。
而在吃飯上面,呂蒙正雖說能在寺廟蹭吃蹭喝,但長此以往,便引起了寺廟小沙彌們的集體反感。
以前,每當寺廟開飯的鐘聲一響,呂蒙正就會準時的來到寺廟吃齋飯。但是後來,那些小沙彌們為了不讓呂蒙正來寺廟蹭飯,故意在飯後敲鐘,等到呂蒙正來吃飯時,他們早已把飯菜吃的空空如也,導致呂蒙正一次次撲空。
呂蒙正也知道和尚們的意思,在歷經多次撲空之後,少年的呂蒙正寫下了「十度投齋九度空,惱恨僧人飯後鐘」的抱怨。
在抱怨完之後,呂蒙正仍舊面臨餓肚子的困境。而後為了活下去,蹲在牆角撿富人吃剩下的西瓜皮充飢,成為了少年呂蒙正的生活常態。有時候,為了和狗爭奪食物,呂蒙正幾度被洛陽城外的野狗追著咬。
在後來成名之後,呂蒙正回憶起這一幕,不禁發出「一肩挑盡人間苦,村犬何須吠不休」的感嘆。
有一年過年,呂蒙正家裡窮的家徒四壁,當看到別人家都在張燈結彩貼春聯時,呂蒙正拿出家裡僅有的紙筆,在大門外寫下上聯「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橫批「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