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簡單地介紹一下「黃老之治」。它其實就是道家治國思想,講究的就是「治大國如烹小鮮」,也就是不瞎折騰、休養生息的意思。這種治國思想有它的可取之處,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其實是比較適合「小國寡民」的局面的,真正要是一個超級帝國,其實很容易導致中央控制力不足而場面失控的。
漢文帝能夠享受「黃老之治」的美名,其實最應該感謝的人是他那個以狠毒著稱的大媽呂雉。呂雉這個人其實是被人給輕視了的,她的狠毒其實只是針對那些最高權力競爭者,她對老百姓是真心不錯的,一輩子沒怎麼折騰過老百姓。也正是因為呂雉對權力高層的鐵血整頓,漢文帝即位之後,面臨的來自軍功集團和劉姓王爺的壓力小了很多,蕭規曹隨就行了。
講句很多朋友不大愛聽的話,其實歷史上的「文景之治」更應該叫「呂后、文帝之治」。漢景帝那個人其實比他爹和呂后是要差很多的,漢景帝可不是什麼安分的主,只是運氣不錯,沒崩盤,後面接班人來得好,被一個好爹和一個好兒子把他的歷史咖位給抬上去了。
歷史上曇花一現的「黃老之治」黃金時期,基本可以總結為「呂雉開頭、文帝壯腰、景帝收尾」,之後就沒有這樣的太平盛世了,全是外儒內法的另一種太平盛世了。
咱們中國的老百姓,幸福指數最高的時期應該是呂雉當政的15年加文帝在位的23年這近40年,然後便是北宋仁宗那一段時間,康乾盛世其實都算不上。
這麼說可能有很多朋友不能理解,但是大家仔細去想一想,其實大多數老百姓就和打工人差不多。能吃得飽穿得暖,社會和諧,家庭美滿,身體健康,沒有各種各樣的部門和領導來找你談政策、派任務,也不擔心動不動就會收到一些亂七八糟的罰單,也沒有什麼各種讓你不脫一層皮就沒法完成的考核指標以及各種沒完沒了的大檢查、大行動……只要安心幹活就能安居樂業,這就是一種福報!
文帝當政期間,政策非常寬鬆,真的沒有太多的強行干涉,是比較能夠放手讓社會力量去發展經濟的。
文帝這麼乾的回報是什麼呢?如下:
《史記》:「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
啥意思呢?就是老百姓家裡都有用不完的存款、吃不完的餘糧,就連馬匹這種奢侈品(漢初的時候,丞相蕭何有時候也只能坐牛車)也比較常見了。
咱們中國勤勞善良的老百姓為什麼很多都念漢文帝的好呢?因為自漢文帝之後,大多數封建皇帝都是不允許藏富於民的,比如漢文帝的孫子漢武帝。這種和諧社會是可遇不可求的了。
那麼,大家可能又會納悶了,為什麼漢文帝也沒怎麼花心思,怎麼就構建出了這麼一個和諧社會呢?其實主要還是跟當時的社會結構有關係,追根溯源,他得感謝秦始皇。
漢承秦制,漢朝是沿襲了秦朝簡約版的郡縣制,所以它的官僚結構非常的簡約。中央是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別是:丞相,主管行政;太尉,主管軍事;御史大夫,主管監察,輔助丞相來監察官僚系統。九卿是九個方向與領域輔佐皇帝的官員以及他們的部屬。地方上採取郡、縣兩級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只經過郡和縣兩個級別,所需官員的數量也不多。
這種扁平化管理模式使得整個社會生態的呼吸空間大,老百姓身上的擔子輕,朝廷的管理成本也小。講白了就是「多少個納稅人養活一個官員」的問題。大家應該了解一點王安石變法吧?它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不就是「冗員、冗兵、冗費」的「三冗」問題嗎?所以,當一個國家的管理機構特別臃腫的時候,很多社會問題就會被逼出來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咱們仔細去看看咱們自己的周圍,為什麼會有「窮山惡水出刁民」這一說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嘛,他們找不到更好的生活方式或者缺乏合理的正面引導,不就慢慢破罐子破摔地去作姦犯科了?如果大家都不愁吃不愁穿,還有多少人願意去偷雞摸狗呢?
《道德經》有這麼一句話:「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這句話說的就是當領導的四種境界,按照這個標準,漢文帝是妥妥的「太上」最高境界。
這裡,咱也不想誤導咱們一些做管理的朋友,對於員工和下屬,也並不是聽之任之就一定好哈。這玩意跟我們教育子女一樣,該解放孩子天性的地方要懂得放手,但該去強行扭正他們的錯誤行為和錯誤認知時,還是要對他們進行必要的管束。大家也不要盲目去學漢文帝,不要以為當甩手掌柜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