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人視角看西伯利亞:為什麼中國幾千年來都沒有占據它
說到西伯利亞,得先捋清一個事實:這地方大,大得嚇人。比誰?比個歐洲都不打怵,從烏拉爾山一直到太平洋,面積一數,十三個法國都塞得下。
可這麼大一片地,歷史上,居然不是中國的。問題就來了——按說中國古代疆域一度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氣勢,怎麼偏偏對西伯利亞這塊地方就「禮讓三分」了呢?是打不過?是不想要?還是……不屑要?
答案嘛,沒那麼簡單,但也沒那麼高深。今兒咱就用點「說學逗唱」的勁兒,把這事剖開了講——講講一個哥薩克扛著火槍往東突突的故事,也講講一個中華皇帝掂量邊疆、打算盤的邏輯。
哥薩克的雪地長征:兩萬公里,走出了俄羅斯的東部版圖
要說西伯利亞的歸屬,那得從一個雪夜講起。
時間是十六世紀末。地點嘛,烏拉爾山以西。人物,俄羅斯的老相識——哥薩克。不是開卡車的那幫,是馬背上的那伙。那天晚上,一隊哥薩克戰士披著獸皮,蹲在篝火邊啃凍麵包,頭兒指著東方說:「那邊沒人,往那邊走。」
話音一落,大家就騎上馬,往東奔。沒有地圖,沒有補給,更沒有糧草,憑的是一口火槍和一腔熱血。
結果還真就走通了。
這不是吹牛皮,俄羅斯的歷史學家都承認,從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中葉,哥薩克「長驅兩萬公里」,愣是把烏拉爾山到太平洋這片地方,「大踏步」吃進了肚子裡。
有人算過,四百年里,俄羅斯平均每天擴張130平方公里。什麼概念?一天一個小縣城,四百年不帶喘氣的。按這個速度,別說西伯利亞,就連北極熊都得讓地兒。
而這背後,當然不是哥薩克閒得沒事幹,而是整個俄羅斯國家的戰略思路——往外擴,向資源要生存空間,向地理要出海口。你可以說它是野心,也可以說它是生存本能。
畢竟,俄羅斯處在個「雞肋」位置,地廣人稀,資源是有,可凍著。農業?一年種一季,刮大風下大雪。跟西歐那些小國比,日子過得是真緊巴。
所以,不擴張,就得餓肚子。更何況,這幫人剛剛從蒙古人手裡奪了點權力,骨子裡就殘留著草原帝國的基因——你占的地越多,就越有面兒。
所以從伊凡雷帝開始,一路往東刷圖,從鄂畢河、葉尼塞河、再到勒拿河,哥薩克的靴印一腳一腳踩到了太平洋邊。可這一路打下來,他們發現一個神奇的事兒——沒人擋路。
為什麼沒人擋路?難道那邊真是人煙稀少、雞不下蛋、鳥不拉屎的冰原地?非也非也,其實,那地方早有人住了,幾十種民族,古老的部落文明,蒙古、突厥、達斡爾人、鄂溫克人……全都有。
只是,這些人不像中原王朝那樣,集中組織、嚴密防禦,大多是部族聯盟,散居各地,打不過集中來的俄羅斯騎兵。
說白了,就是「零散防禦,難以阻擋」。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哥薩克一打一個準,碰著點反抗也都輕易拿下。對他們來說,這是「天賜良機」,對西伯利亞的原住民來說,那就是「滅頂之災」。
而這一路打下來,哥薩克不僅人來了,教堂也來了,毛皮商人也來了,稅官也來了。沙皇一聲令下:「誰打下來的地,歸國家。」於是,整個西伯利亞就成了俄羅斯的囊中之物。
中國的邊疆智慧:為什麼不搶,而是穩住
接下來看另一邊——中國。
老百姓有句老話:「隔山不打虎,隔河不問事。」說得有點土,但放在中國古代王朝的邊疆策略上,那叫一個精準。
從地理上說,中國跟西伯利亞是接壤的。內蒙古往北,黑龍江往東,過去了就是鄂畢河、勒拿河那些地方。
那你說,咱古人沒眼力價兒嗎?看不出來那邊地大物博?非也。中國歷代王朝,從漢到唐到明,其實對那邊一直有認知。漢武帝時候的張騫就說過:「西北之地,地廣人稀,有野象、野馬,可行軍。」
但是,知道歸知道,真去占,那得再想想。
首先,地太冷。西伯利亞的氣溫——冬天零下五十度,凍死一鍋餃子都不帶化的。古代沒羽絨服、沒暖氣,更沒有鐵軌和高速,送一支軍隊進去,全凍那了。
其次,交通成本高。打個比方,從北京出兵到西伯利亞,得走山、穿林、趟雪,還得帶糧帶輜重,走到半路人都餓癱了。別說守,連養都養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