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中這些無法解釋的矛盾記載,只能說明一個道理:謊言說多了,難免漏洞百出。
最後,張皇后發動的陰謀,又被反殺的兵變,其實是李輔國與李豫合謀的栽贓!
張皇后確實想除掉李輔國,因為這個太監的專權引起了朝局的混亂,張皇后更偏向於外朝的立場。
但張皇后知道這種大事必須徵得太子的同意,畢竟她僅是個「參謀」,未來太子登基她必須隱退。就在5月13日,唐玄宗駕崩,唐肅宗因過度傷悲而病倒的當日,張皇后找到了李豫,提出「李輔國將圖不軌,若不誅之,禍在頃刻」。
很遺憾,李豫拒絕了。
為了防止意外,張皇后令李系率領二百多名內衛,埋伏在長生殿。
第二天,唐肅宗病情加重,一早,張皇后令人傳召李豫進宮。李豫得到消息匆匆趕來,卻被李輔國攔住,理由是張皇后要對他下手,不能去。
於是李豫「被保護」起來,當晚,李輔國調動軍隊發動兵變,殺害了李系,囚禁了張皇后。
第三天凌晨,唐肅宗駕崩,李豫靈前即位,並殺害了張皇后。
這個過程其實很清晰地表明,張皇后除掉李輔國的計劃泄露了,由於李豫的拒絕,張皇后事實上已經放棄,只是做了預防。而李輔國卻下手了,他攔住李豫,並與李豫達成了一致:聯合除掉張皇后。
張皇后顯然大意了,她只防備著李輔國,根本沒料到李豫會與李輔國聯手反攻,所以猝不及防之下遇害了。
最大的疑問來了:李豫為何要聯合李輔國除掉張皇后呢?
其實理由也很簡單,一是李輔國比張皇后更純粹、更可信,人家是太監,皇帝是唯一依靠。而張皇后則不然,她有「嫡母」的身份,還有嫡子,對李豫來說都是定時炸彈。
第二個理由就是,張皇后這個人能力太強,將來她要是做太后,肯定會分割皇權,誰不頂又是第二個武則天。
提到「武則天」,我們就必須要說到將張皇后打倒的「幕後兇手」——李泌。
沒錯,就是被世人神話的白衣宰相李泌。李泌曾經跟唐肅宗長嘆宮闈之事,他公然替李倓鳴冤,說是張皇后栽贓。又以「黃台瓜辭」提醒唐肅宗,不要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
李泌雖然一個字也沒提到張皇后,但很顯然就是針對張皇后,而且說辭極其卑劣。
李泌為何要這麼做?我不是貶低李泌,要是我或許也會這麼做,理由很簡單,女人干政在當時確實是個危險信號,不利於帝國的穩定,更何況前面還有武則天的前車之鑑。
但李泌的手段確實不夠光明,他為了扳倒張皇后,不惜黑白顛倒、危言聳聽,起到了擾亂視聽的作用,也堅定了李豫的基本立場——必須除掉張皇后,哪怕手段卑劣。
這就是政治的可怕之處,只講利害,不講公義、人情,你張皇后雖然沒做壞事,但你的身份,你的能力,將來就是可怕的洪水猛獸!
正是基於這個立場,張皇后稀里糊塗地慘遭殺害,還被戴上了莫須有的罪名,並且公然出現在史書上,一千多年來都難見真相。
對了,還有張皇后那個不到兩歲的兒子不久也死了,沒人關心他是怎麼死的。
你說歷史可怕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