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不光美貌可人,而且頗有見識,敢作敢為,有點像女漢子,跟謹小慎微的李亨完全是兩個風格。
在逃亡的路上,張氏挺著肚皮,既要照顧李亨的起居,操勞他的安危,甚至產後三天就親自給將士們縫補、漿洗。到達靈武后,張氏又召集官員們的家屬種桑養蠶、紡紗織布,將大後方的生產搞得風風火火。
除此而外,張氏還承擔起李亨的秘書工作,以及朝政助理工作,儼然一個無所不能的女強人。因此蔡東潘先生也不得不承認,張氏是一個與「漢之馮婕妤、明之馬皇后」相提並論的賢明女人。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張氏被唐肅宗李亨冊立為皇后,由此進入了大唐帝國的權力核心層。
女人干政!一個可怕的詞又蹦了出來,於是後人都責怪唐肅宗「昏庸」。
可是這能全怪唐肅宗嗎?假如換一個人替換唐肅宗,恐怕沒幾個人會做得比他好,尤其在「誰是可信任的人」這個問題上,選擇張皇后也是必然的結果。
「安史之亂」的本質絕不是唐玄宗個人的失誤,也不是安祿山這個偶然的怪物出世,而是唐朝發展到一定時期社會矛盾衝突的必然結果。
當時,庶族集團的崛起,以及豪門集團對資源的壟斷,構成了大唐帝國無法根治的「癌」,皇帝已經無法信任以庶族集團為根基的軍人,也沒辦法依靠以宰執班子為首的豪門集團,尤其是在國破家亡之際,唐肅宗真正能信任的只有身邊人,包括張氏,也包括兩個兒子李豫、李倓,以及貼身宦官李輔國。
唐肅宗的這個小團隊可謂患難與共的一家人,他們經歷了多次生死劫難,可是當他們一起「共享權力」的時候卻走向了內部分裂,以至於你死我活。
按照史書記載,當張皇后享受到權力的快感時,就再也無法罷手。隨著野心迅速膨脹,在通往個人權力巔峰的路途中,她製造了一起又一起冤案。
第一個倒霉蛋就是唐肅宗的次子,被譽為一代賢王的建寧王李倓。
張皇后說,李倓這個人野心太大,竟然做出危害皇儲的舉動,實屬謀反。唐肅宗一咬牙,下令處死了這個驍勇善戰的兒子。
第二個上了靶心的就是太子李豫,張皇后要為自己正名了。
李豫雖然被唐肅宗立為太子,但他其實只是庶長子,而不是嫡子。作為皇后,張氏生了兩個兒子,卻因為年幼而沒被立為太子。
真正的嫡子卻位於庶子之下,這不符合宗法。年齡雖然是個弱勢,但隨著時光的變遷,孩童也會長大,張皇后當然不甘心親兒子的皇儲之位被李豫奪走。
所以,李豫成了張皇后必須要除掉的眼中釘。遺憾的是,李豫有個護法金剛,那就是李輔國。
第三個死敵就是李輔國,張皇后要將「四人集團」歸一統。
相對於李豫,李輔國更危險,因為這傢伙就在皇帝身邊,消息靈通,不好對付。當張皇后計劃利用唐肅宗病危的機會,將李豫誆進宮擊殺時,李輔國卻提前探聽到消息,悄悄將李豫保護起來,並且發動兵變,一舉擊碎了張皇后的陰謀。
張皇后四面為敵,在清除掉李倓後,卻被李輔國反殺。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就在唐肅宗駕崩的當日,張皇后被囚禁、廢黜後位,不久又被唐代宗(李豫)處死。
這就是史書中的張皇后,一個被權力迷了心竅的女人,最終從一代賢后墮落為禍亂大唐帝國的罪人,死不足惜。
但那只是史書的「正面」記載,我卻從史書的「字縫」里讀出了一個大大的「冤」字!
首先,張皇后除掉李倓是事實,不過那是李倓自尋死路。
李倓這個人剛猛有餘,智謀不足,此人雖然有一顆「愛國心」,但卻走了歪路。原來,唐肅宗登基後,有心想任命李倓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兩個兒子,長子為太子,次子掌兵權,像不像大唐開國的格局?
太像了!「白衣宰相」李泌一個大耳刮子下去:你傻啊,當初李世民不就是因為掌了兵權,才發動玄武門之變奪了天下?咋的,你也想走老路唄?
唐肅宗一哆嗦,罷了,於是李倓的「天下兵馬大元帥」飛了。這哪甘心啊?報國之志豈不是沒法實現了?於是幼稚的李倓將槍口對準哥哥,採用了極端的手段。
至於什麼手段,史書沒寫,但從字裡行間可以推測,應該是類似於謀反之類的手段,結果被張皇后、李輔國聯手揭發。
事實上,殺子這麼大的事,唐肅宗怎麼可能不謹慎、不調查?所以我認為李倓死得不冤,不是張皇后栽贓。
其次,張皇后根本沒有產生奪嫡的野心,更沒有實際行動。
李豫被立為太子時,張皇后的長子李佋才1歲。國難之際,當賴長君,這個道理誰都懂,唐肅宗需要得力的兒子輔佐,帝國更需要能撐起半邊天的儲君,這就是李豫被立為儲君的理由。
到唐肅宗駕崩時,李佋已經夭折,張皇后的第二個兒子李侗還不到2歲,她有什麼自信替奶娃子爭儲君之位呢?
事實上,史書里還有很多矛盾的記載,一則說張皇后與李豫關係和諧,當初就是為了李豫才除掉李倓。二則說,在李亨駕崩前三日,張皇后還找李豫商量,一起對付李輔國。
由此可見,在儲君問題上,張皇后一直是支持李豫的,甚至對他很信任。
於是史書又「攪局」,搞出了另一個說法:張皇后想立越王李系。這就更扯淡了,李系也不是張皇后所生,張皇后憑什麼為他拚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