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官婉兒的支持下,崔湜獲得了更多政務機會。中宗即位後,上官婉兒依舊掌控實權,崔湜順利晉升為中書侍郎,兼知政事,正式入閣拜相。成為宰相,是文官體制下的最高榮譽,也是無數士人一生追求的目標。
正當他在政壇遊刃有餘時,另一位女性走進了他的世界——太平公主。她是武則天的親生女兒,雖是宗室,卻不像傳統意義上的閨閣女子。她活躍於朝堂,掌握禁軍,有自己的門客集團,堪稱「女諸侯」。
崔湜深知,與太平公主結盟,無異於登上另一座權力高峰。他開始頻繁出入太平公主府邸,甚至被傳為「寵臣」。太平公主對他極為倚重,在政事上與他密切合作。可以說,崔湜成為太平公主陣營的核心智囊。
靠著太平公主的支持,他一躍成為中書令,權傾朝野。一時間,朝中無不敬畏其鋒芒。連其他宰相在見到崔湜時也要禮讓三分。政令起草、官員任命、軍政調度,他都有話語權。他成了宮廷中最炙手可熱的男人。
可凡事過猶不及。他與上官婉兒、太平公主的過度親密,在外界引發了極大爭議。人們私下議論紛紛,質疑他是否過於倚靠「裙帶關係」。一些保守派大臣開始聯名上書,要求彈劾崔湜,理由就是「德行有虧」「亂政欺君」。
面對這些攻擊,崔湜並沒有退縮。他相信,只要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尚在,他的地位就無法撼動。可他沒有預料到,風暴已經悄然臨近。
這一年,是公元710年。政局如火山般醞釀爆發。而崔湜,也將在風口浪尖上,迎來他命運的轉折。
賭上政治生命的政變風暴
時光回到公元710年,那一年,長安的風吹得格外緊張。太平公主風頭正盛,手握禁軍,操控朝政。崔湜站在光環中心,身為中書令,權力幾乎與皇帝平起平坐。可他知道,站在風口浪尖上,不意味著可以永遠高枕無憂。
就在此時,李隆基在幕後潛策,準備以「先天政變」徹底扭轉局勢。他與蕭瑀、張柬之、姚崇等文人武將合謀,計劃鏟掉太平公主陣營。所有線索迅速串聯,處處透出廝殺氣息。
太平陣營發覺風聲緊迫。她與竇懷貞、岑羲等人商議,準備先發制人。一切行動圍繞禁軍展開,崔湜成為關鍵策劃者和聯絡樞紐。他負責調動兵力、籌備糧草,準備在政變爆發後支持「女諸侯」奪權。
可政治博弈從來不是你一份我一份的協商。李隆基計劃周密,秘密調遣禁軍核心成員,截斷太平陣營指揮鏈。第一刀砍在太平公主手頭的親衛隊。隨後,李隆基以「圖謀廢立」罪名,將多名關鍵官員逮捕,其中包括崔湜。
消息傳回宮中,崔湜正在與太平公主討論下一步,他驚呆了。唐玄宗調動幾十騎兵,直接沖入太平公主府邸,指控崔湜通敵謀權。整個事件從醞釀、實施到覆滅,僅用了不到三天時間。
那一刻,崔湜徹底陷入萬丈深淵。昔日聲望盡數化灰,而他本人還未有所準備。後人說他是政治賭註失利,但更準確的說,這是一次「王權翻盤」。
崔湜被押赴襄州、隨後轉至荊州。在押解途中,他的臣子、家屬紛紛取消依附,一路孤苦無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