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間的曖昧好似煙花引線,纖細又綿長,帶著若有若無的期待,每靠近一分,就像引線被點燃一分,滿心期許著那即將噴薄而出的浪漫煙火 。
若愛情像是煙花綻放那一刻,那麼曖昧便是「若得懼失」的前言。
跟異性相處,其實一些跡象就透露了:對方是不是想跟你「點燃引線」。
01. 高頻聊天背後的大腦依賴
去年幫朋友分析情感問題,發現個規律:所有陷入曖昧的男女,手機使用時間都會暴漲。
高頻聊天是曖昧產生的必備條件。它具有一定的反差感。
比如枯燥無味的生活,突然出現一個「打破寧靜」的異性。亦或是情緒低落時恰好被溫暖,高頻聊天便產生並大機率點燃曖昧。
而在高頻聊天和曖昧雙重加持下,人會進入上癮的狀態:
把對方當成了一日三餐,不找對方就恍惚丟了神。
有個姑娘固定每天晚上10點和男生視頻,三個月後才發現對方早有女友。從被點燃到再慌了神。
這種高頻聊天背後,是腦科學的三重依賴:
①當你跟一個異性連續高頻聊天超過21天後,對方就成了你的「習慣」——條件反射。
就像你總在下午固定時間犯困一樣,固定時間點沒收到對方消息就會焦慮。
②多巴胺陷阱:每次消息提醒都刺激你多巴胺的分泌,這種快感就像吃甜品。但也像坐過山車,衝上高點後必然回落,導致越聊越空虛,不聊又不習慣。
③情感投影效應:深夜聊天時,大腦前額葉皮層活躍度是下降的,意味著理性判斷力減弱,這時候,很容易把對方幻想成理想型。
所以曖昧的過程,通常刺激又折磨人。
所以判斷一個異性是不是想和你曖昧、在和你曖昧,很簡單:
對方有意無意找你聊天,各種話題入場,積極秒回,談天說地,總是找理由跟你聊天。
但享受曖昧時,也要清醒理智地知道:
曖昧具有濾鏡,高頻聊天會使人上癮。
所以,試著在非條件反射時間分享一些不重要日常,你就能發現「真正的有心人」,有心人會為你調整節奏,而純玩曖昧的原形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