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相當於如今什麼學歷?說出來可別不信,別被電視劇誤導了

2025-04-11     花峰婉     反饋
1/3
「秀才」相當於如今什麼學歷?說出來可別不信,別被電視劇誤導

前言

一提起「秀才」,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古代科舉的最低功名與門檻,含金量不高。

腦海里浮現的,也多是影視作品中窮困潦倒的「酸秀才」形象。

可實際上,在古代科舉中,想要考中秀才也不是件易事。

秀才的含金量

隋朝以前,「秀才」不是我們現在所認為的科舉功名、讀書人,它並不是一個特定的稱謂。

漢代實行察舉制,漢代的「秀才」指的就是那些通過舉薦選拔上去的人才。

隋朝時期,隋文帝楊堅意識到了原有舉薦制度的不足。

他認為這一制度讓貴族世家獨霸仕途,又埋沒了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於是,他推行科舉制,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

歷經唐、宋、元三代的不斷調整與優化,科舉制度在明清時期成熟。

在科舉制度中,「秀才」這一稱謂,就特指那些成功通過童生試的考生

科舉制度的起點是童試,亦稱童生試。

過了童生試中的府試便是「童生」,院試成功才晉升為「生員」,民間常稱之為「秀才」。

童試可以說是科舉考試的門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唯有跨過這道門檻,學子們才有資格進入府學、州學或縣學這類官方教育機構讀書。

也只有考過童試,才可以擁有繼續考試的資格。

如果按照現在的教育制度來理解,那秀才大概就相當於如今的本科生。

可雖然是可以這樣類比,但在古代科舉制度中,想要考中秀才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生員的錄取名額,通常依據地區文風盛衰、錢糧賦稅及人口數量,分為大、中、小三個等級。

康熙九年,清廷明文規定,大府錄取文生員20名,大州縣15名,中縣12名,小縣則在8至10名之間。

19世紀初,河南南陽每次童試都有近2000名考生激烈角逐。

只為爭取那16個文生員和16個武生員的名額,錄取率低至1.6%。

道光年間江蘇吳縣的童試,近1000名考生爭奪25個席位,錄取率稍高一些,也只有2.5%。

如今我國各省的本科錄取率,最差也有20%至30%,發達的省市甚至能達到60%至70%。

這樣看來,秀才的含金量還是很高的。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年歲已高卻因院試屢試不第,終生只能是童生身份。

《水滸傳》中梁山首任寨主王倫,人稱「白衣秀士」。

此處的「白衣」並非指衣服顏色,而是因為他未能通過院試,仍是童生。

沒有功名在身的,便被稱作白丁。

在古代院試考場,白髮蒼蒼的老者身影並不罕見。

當然,明清時也有「納粟入監」制度。

考試不濟但家境殷實的考生,可以通過這一制度,捐贈銀兩獲得進入國子監讀書及參加後續考試的資格。

這類人被稱為「監生」。

秀才的社會地位

電視劇中的秀才,常是窮酸文人的形象。

在客棧做個帳房先生,張口閉口只會之乎者也,酸腐窮困。

但實際上,秀才的文化水平不低。

在古代,秀才的門檻之一便是寫一手漂亮字。

倘若字跡欠佳,即便文章內容再出類拔萃,也難以得到主考官的賞識。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秀才蘇局仙,即便到了97歲高齡,參加書法大賽也能一舉奪魁。
1/3
下一頁
奚芝厚 • 260K次觀看
舒黛葉 • 41K次觀看
奚芝厚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10K次觀看
福寶寶 • 51K次觀看
奚芝厚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18K次觀看
喬峰傳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舒黛葉 • 36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奚芝厚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18K次觀看
舒黛葉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24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