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遠艦」 消失124年後被找到,艙中士兵的骸骨,仍緊緊握著船舵
2020年9月17日,考古隊在山東威海打撈起了一塊重18.7噸的鐵塊,這銹跡斑斑的鐵塊不是別的,正是北洋海軍定遠艦的防護甲!
定遠艦耗資140萬兩白銀,當時的人稱之為「亞洲第一巨艦」,也被人譽為「永不沉沒的戰艦」。
在這次打撈中,專家還發現了緊握船舵的士兵骸骨。
那麼,這艘永不沉沒的戰艦究竟為何沉了海底?
定遠艦的故事要追溯到19世紀80年代初,當時,屢受欺壓的清政府意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決定建立一支現代化海軍。
得知消息以後,德國伏爾造船廠邀請了當時的駐德公使李鳳苞,帶他參觀了「薩克森」鐵甲艦中的「威爾登白」號。
在參觀過程中,德國人始終彬彬有禮,再加上「薩克森」幾乎滿足了朝廷對鐵甲艦的所有要求,價格又十分的優惠,李鳳苞幾乎是立刻就想跟工廠簽訂造船合同。
好在,他還知道要先向朝廷報告,於是在參觀結束以後,李鳳苞立刻將自己了解到的情況上報給了李鴻章,1880年,清政府與伏爾鏗造船廠簽訂了建造合同。
1881年,這艘即將成為北洋水師旗艦的戰艦被正式命名為「定遠」。
同年12月28日,定遠艦在德國斯德丁港下水,那天,港口沸騰了,數千人聚集在岸邊,見證這艘巨艦的誕生。
經過近兩年的建造和調試,定遠艦終於在1883年竣工交付,但因為中法戰爭的原因,定遠艦始終沒有歸國。
直到1885年,《中法新約》簽訂,定遠艦才終於可以起航回國,當它駛入香港港口時,整個港口都沸騰了,人們爭相一睹這艘巨艦的風采。
定遠艦的到來,也讓清朝海軍士氣大振,他們相信,有了這樣的戰艦,中國海軍將無堅不摧。
畢竟在當時的亞洲,定遠艦的數值可謂首屈一指,它的排水量達到了7670噸,裝備了4門305毫米主炮,艦體更是有30厘米厚的裝甲防護。
與同期的日本軍艦相比,定遠艦無論在噸位還是火力上都占據絕對優勢,它的出現,讓整個亞洲海軍界為之震動。
然而,再先進的武器裝備,如果不能有效運用,也終將成為一堆廢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