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名、杜甫《登高》
· 原文: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排名理由:
詩聖杜甫這首《登高》素來便有「七律之冠」的美譽,可見其地位之高。
相比於崔顥的《黃鶴樓》,這首詩的對仗更為工整,韻律更為和諧,堪稱格律詩中的典範。這也體現了杜甫深厚的詩歌功底和對詩歌藝術的精湛把握。
再結合杜甫一生坎坷的經歷,晚年的杜甫對人生的認識更為成熟,這首詩就是集中體現,不僅蘊含了他對故鄉的思念、對人生的感慨,還有對國家命運的擔憂等複雜的情感,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這些情感相結合,使得這首詩在歷史有著如此高的地位。
試想一下,一位風燭殘年的憂國憂民的老人,站在異地他鄉的土地上,登高望遠,見秋風凜冽、天空高遠、猿猴哀鳴、水鳥盤旋,何人不起淒涼意呢?
眼前蕭瑟的秋天與腳下奔騰不息的長江形成鮮明的對比,自己長期漂泊他鄉、年老多病的孤獨與淒涼,也在「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中,閱盡無限淒涼。
生命是短暫的,大自然是無常的,一刻也不曾停留的思緒卻是永恆的。